全國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言養老金融發展:優先對低收入羣體個人養老金賬戶發放財政補貼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許爽 廣州報道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政府工作報告針對養老領域作出重要部署,包括深化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養老服務等社會民生領域改革;大力發展養老金融;適應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一系列舉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就“推動養老金融發展”話題提交了多項建議。周燕芳表示,從養老金需求端來看,我國年輕人正陷入日益嚴峻的養老挑戰,推動年輕人羣積極配置個人養老金是當務之急;從養老服務供給端而言,我國養老服務業正處於加速轉型升級時期,但總體滯後的局面並未改變,應加強養老服務人員激勵保障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康復醫療醫保支付方式亦應得到優化,滿足廣大老年人生活福祉需要。
建議增加個人養老金應急提前取出條件
長期以來,我國養老體系第一支柱獨大且面臨長期收支不平衡的問題,第二、三支柱的覆蓋面和發展水平不足,居民的養老金積累有限。目前,個人養老金繳存人數僅佔開戶人數的22%,而人均繳存金額僅約2000元,遠遠低於個人養老金賬戶1.2萬元的繳存上限。
預計到2050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規模將突破5億,佔總人口比例高達38.8%,老年撫養比將達到53.2%,意味着每兩個年輕人將需要承擔起撫養一位老人的責任。
在周燕芳看來,在中國當前的老齡化社會背景下,推動年輕人羣積極配置個人養老金顯得尤爲重要。“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尤其是90後雖然在開戶人數上佔到整體的30%,但在參與配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繳存和投資時均有所顧慮。” 周燕芳分析,年輕人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缺乏瞭解,長期養老儲備意願不強;個人養老金產品選擇專業門檻高,個人養老金賬戶應急退出機制仍有欠缺,稅收政策對年輕人的激勵不足等。
周燕芳因此建議,優先對稅收優惠激勵不足的低收入羣體,尤其是繳存期超過十五年的90後年輕羣體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發放財政補貼,鼓勵低收入年輕羣體配置個人養老金、加強長期養老保障。
同時,調增個人養老金年度繳費金額上限至20000元,以加大EET模式下稅收優惠力度,提高稅收遞延的激勵效應,增加對中高收入年輕羣體的吸引力。在保障資金安全和有效管控的前提下,建議增加個人養老金提前取出的條件,以滿足參與人在發生重大變故及特殊場景下的應急資金需求。
此外,周燕芳還建議,加強個人養老金的宣傳,推廣養老金融知識;優化服務流程,降低個人養老金的選擇門檻。
醫療發達地區可開展基於FRGs的康復醫療醫保支付試點
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及慢性病患者、殘疾人口數量逐年上升,中國康復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針對康復醫療支付方式優化上,周燕芳今年亦帶來了相關建議。
“由於未能建立較爲合理的急性期康復、中長期康復的支付方式,導致部分康復患者被分解住院、頻繁轉院等問題,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現有支付政策下的康復醫療服務,普遍呈現‘三高兩低’的局面,即患者費用負擔高、致殘率高、反覆住院率高及報銷水平低、獲得感與滿意度低。” 周燕芳表示,針對康復醫療支付中存在的問題,建議擴大康復醫保支付範圍,優化康復醫療支付模式。
周燕芳建議,進一步擴大康復醫療醫保支付範圍。對於部分地區還未實現基本康復治療項目的醫保基金支付,建議加快基本29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的政策執行力度。同時,建議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中的醫療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逐步增加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的醫療康復項目。
對於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醫療信息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寧夏回族自治區),周燕芳則建議,圍繞康復醫療醫保支出比例較高的病種(腦卒中神經康復),由當地衛健委和醫保局牽頭,開展基於功能分類(FRGs)的康復醫療醫保支付試點。
試點可圍繞康復類疾病患者住院按功能分類付費,按康復醫療段別劃分、康復功能分組、功能付費定額標準、付費考覈機制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提煉在全國可借鑑推廣的康復類疾病患者住院“功能分類”付費的試點經驗,並同步建設以ICF爲基礎的功能評價體系,建立患者功能數據庫和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形成實施流程規範。
針對社區居家場景的中長期康復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周燕芳建議探索以功能評估爲核心,根據功能狀態(包括運動功能、感知功能、認知功能、吞嚥功能等)來進行支付。可參照在美國在中長期康復醫療領域相對成熟的PDPM(患者導向模型)基礎上,探索建立適合中國醫療環境的支付模式。
建議完善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在保障養老產品服務高質量供給上,周燕芳則提出關於加強養老服務人員激勵保障的建議。
周燕芳表示,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業正處於加速轉型升級時期,養老產業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滯後的局面並未改變,養老服務人員社會地位低、工作負擔重、收入待遇偏低、承擔一定的照護風險等因素,導致養老服務人員長期工作壓力和身心負擔過重,影響着其服務品質、服務效率和積極性。
據瞭解,截至2022年末,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大約4400萬。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達到600萬名,但目前相關從業人員只有50萬名。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開展的專項調查顯示,2020年度養老護理員平均月工資收入約爲4985元,而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月均收入10658元。
周燕芳建議,完善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建立由政府資助的養老服務人員的心理健康保障機制。例如,根據服務人員的服務專業度,服務時長、服務成效等貢獻,爲養老人員提供專項稅收優惠條件、積分落戶政策、住房保障政策、醫療保障政策、職業教育補貼、高等教育學費減免等實惠政策;對有特殊貢獻的養老服務人員設立專項獎勵計劃等。
同時,對爲養老服務人員繳納社會保險的合規養老企業,可根據其繳納員工社保的金額按比例減免企業所得稅。
此外,針對目前我國“時間銀行”機制發展相對落後的現狀。周燕芳建議,豐富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的對價形式,鼓勵全社會各類人才積極參與爲老服務,例如建議政府設立公共平臺,將志願者在養老機構提供爲老服務的時間進行貨幣化,志願者可在日常消費中廣泛使用此類“虛擬貨幣”;貧困學生提供一定時長的爲老服務即可減免學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