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藏在詞句中的境地 浙東唐詩之路

除了山川河流等自然環境外,這條詩路上廟宇體系極其發達,它們各有故事,又各有特色,串接起浙東幾千年的文明。僱一條小舟,順着浙東古運河,順着曹娥江,順着剡溪,一一踏訪,一定還能找到那唐代詩人由心而發的詩意。

舜王廟——虞舜崇拜

舜王廟入口古樟 本文圖均爲 心匠

吟詠上古先賢,思慕堯舜禹的理想仁治時代是中國文人的一個普遍情節。詠舜詩更成爲古詩常見題材。曹娥江沿線的上虞,嵊縣,會稽多有舜跡。《史記》載“舜上虞人”,《晉書》稱“舜避丹朱於此”。此地民衆對舜的崇拜演變成舜廟的形式。

越中的著名舜廟曾有三座。其中,上虞大舜廟處在浙東古運河與曹娥江交叉口的交通要道上,是唐代詩人行遊必經之所。它規格最高,最爲隆重,傳說它始建於夏朝,毀於文革,現於江對岸鳳凰山下重建。原在龍山下的古舜廟目前僅存碩大的舜井。晚唐越州詩人朱慶餘有《舜井》詩云:

“碧甃磷磷不記年,青蘿鎖在小山顛

向來下視千山水,疑是蒼梧萬里天。”

尚存的著名舜廟,唯有王壇舜王廟。它在曹娥江支流小舜江畔。南宋陸游有“江邊古廟鎖朱扉”之句,現存廟宇重建於清同治年間。它選址極佳,同治碑文說它“舜皇山之巔,前瞰大江,後臨曠野,遠山四圍,煙樹掩映。”?

此廟佈局採用前朝後寢制:前殿以舜爲中心,佈置成百官朝舜的景象。後殿再以舜爲中心,兩側立娥皇女英像,猶如後宮寢殿。大殿前設民間極爲少見的三重屋檐戲臺。全貌木雕極其出色,特別是十二生肖,梅蘭竹菊等主題雕刻爲此廟一絕。

舜王廟三重檐戲臺

禹廟——大禹治水有遺祠

傳說大禹去世後歸藏會稽山。司馬遷曾親自上會稽探禹穴。此後的歷代文人無不追隨太史公足跡,進而形成一個探訪會稽禹跡的熱潮。

禹廟

浙東大地曾受大洪水洗劫,禹廟星羅棋佈的分佈在田山河海間,這其中以會稽禹廟最爲著名。此廟歷史十分古遠,傳說它始建於夏少康時期,是一座望陵祠,南樑時重修,唐代元稹有《拜禹廟》詩:“古廟蒼煙冷寒亭翠柏稠。”禹廟蒼古之意油然而生。

明嘉靖時,南大吉重修禹廟,又在其旁建禹陵,從而奠定後世大禹陵的格局。它們各成羣落,各抱形勢,但又相互聯絡成有序的整體。自秦始皇起,凡有雄心之帝王都會去會稽拜禹。康乾時期,皇帝多次下江南拜謁會稽禹廟,使禹廟的建築形象更加官方化,以致今日當我們踏進禹廟之時,可以看到它是北方官式大木作建築與紹興本地裝飾藝術的融合。而在在建築羣的組織上,它亦特色顯明:背東面西,隨着山勢逐層擡升,利用地形的高差襯托出禹廟的巍峨。

禹廟石紐

禹廟一側有窆石亭,內置窆石,有漢代字跡,可惜年代久遠,磨損嚴重。它下大上小,頂端有孔,說不定是大禹下葬時鎮穴之石。它的神奇古遠,是歷代文人墨客一探究竟的對象。除此而外,禹廟中留存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碑刻,有的剛勁有力,有的輕柔飄忽,有的狂放不羈,是一個碑刻書法藝術的集結地

曹娥廟——人倫之光,文化漩渦

除了禹舜二聖外,浙東唐詩之路上最被古來文人踏足的就是這自漢代以來就直面曹娥江的曹娥廟了。因爲它的光彩奪目,古來就被稱爲“江南第一廟”。

曹娥廟祭拜曹娥

此廟的成名之路,實際上就是文化積累的過程,中國文化在曹娥廟這裡出現了漩渦效應。邯鄲文,羲之碑,黃絹語李白詩,高宗敕……圍繞曹娥廟,長達千年前赴後繼連續不斷的吟詠,使它享譽中華,矍鑠古今。

現存曹娥廟重建於民國,以碑文,雕刻,楹聯,壁畫四絕藝術著稱,其中著名的是王羲之書寫的《孝女曹娥碑》。目前存於曹娥廟中的最早的碑文則是由宋朝蔡卞書寫的宋碑,是目前曹娥廟最珍貴的文物。

曹娥廟在建築羣的塑造上也十分宏偉。它坐西朝東,面向曹娥江,採用三路軸線並進的多進多路格局。中心一路建築羣尺度碩大,屋面極爲高陡,而兩個側路建築羣尺度小巧,與周邊民居無異。它是一座廟陵合一的廟宇,其北路軸線是一個微縮版的甬道通向墓穴的結構。

西施廟——西施浣紗

從初唐宋之問的“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到盛唐王維的“ 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再到中唐劉禹錫的“豔傾吳國盡,笑入楚王家”,最後到晚唐羅隱的“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詠西施詩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佳句迭出。

作爲浙東唐詩之路支線的浦陽江,正因西施廟在浦陽江邊,引得無數後人探訪憑弔。此廟至少在唐代已有,原廟直面江水,江畔有“浣紗”二字,傳說爲王羲之所書現廟重建20世紀八十年代末。雖爲重建,卻着力設計成一個以西施殿爲主,以文種殿、鄭旦亭、紅粉臺、碑廊苧蘿亭古越臺爲副的古越文化遺蹟羣。建築羣因山就勢,聚散結合,是難得的重建精品。由於修建者在重建時全部採用當時拆遷收集來的磚木石構件,拼成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新建築,因而,它雖爲重建,卻也古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