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歌行》引熱議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如何更具匠心

上週末古裝愛情輕喜劇驪歌行》於騰訊視頻愛奇藝開播。除了該劇本身輕鬆、愉快的故事情節大受觀衆歡迎以外,劇中演員服飾造型、所展示的庭院佈景道具等所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在年輕人羣體裡引起不小的討論。在播出後,著名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更是發文提出:“《驪歌行》做到了‘匠心考究細節,傳承文化經典’。從小的紋飾上就能看出,其中與非遺元素融合有獨特的考究。”

看似“曲高和寡”的非遺元素“植入”劇能否找到與受衆心靈的契合,傳遞契合時代精神思想觀念和文化價值,是決定作品是否能抓住觀衆的關鍵。而《驪歌行》則是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點,在非遺元素的助力下,既讓觀衆的思維沉浸入劇情,也讓觀衆的視覺得到滿足,藉此一窺非遺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在劇中,演員們的服飾製作上,使用了緙絲絨花扎染蠟染,打籽繡,盤金繡等多種非遺技藝。道具除採用大量金銀器,其他道具裡食具茶具彎刀團扇,從質感、紋飾以及形態上力都求細緻入微,此外劇組還找尋五名器畫師爲道具進行大量紋飾彩繪樣式二度設計。在場景上直接通過考證壁畫繪畫古書,搭建起佔地超三萬平方米的宮廷建築羣,從細節到整體都秉承着將“非遺”融入影視的巧妙匠心。《驪歌行》通過這樣隨處可見的、大大小小的匠心化呈現,將非遺文化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這種方式彷彿堂前潺潺溪水,細緻又溫柔地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極致之美。

非遺本身來源於民間,更要回到民間,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要讓非遺長久地傳承保護下去,在做好以往工作的同時,必須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讓非遺展示觸景觸情、觸心,讓觀衆離得近一點再近一點。

在此次播出的《驪歌行》中,女主角傅柔設定爲染坊商戶家的當家人,擅長布紡染織刺繡手工藝,於是扎染、蠟染、盤金、絨花等非遺元素就十分自然地融入在內,也直接通過女主角日常穿搭及日常生活將非遺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年輕觀衆羣體。除此之外,劇中演員生活中所用的團扇、所用的香囊、所用的髮簪等等物件更是細緻入微加入非遺元素。同時,角色們逗趣的你來我往,更是具備着當代年輕人的社交特色,代入感十足;角色的人物性格妝容、服飾也十分搭配,與現代人用穿搭、美妝來表現自我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影視化、生活化畫面表達,讓觀衆在被輕鬆的劇情所吸引的同時,“耳濡目染”化地注意到並喜歡上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