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估一下、賴一下…… Google原來是這樣變成動詞的!

圖文/鏡週刊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說「估一下」,意思可能不是估計衡量,而是說上網用Google搜尋引擎找一下。谷歌這家公司如今已經成了搜尋的名詞

《Wired》專欄作家赫佛南(Virginia Heffernan)說,Google這個出現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新英文,反映了這個產品在我們生活中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不過她也提醒,我們不該理所當然把Goole當成通往世界所有資訊入口

去年十月,美國長壽卡通影集辛普森家庭》爲了慶祝播出六百集,與谷歌合作製作了一段VR的片頭。

荷馬辛普森在正式新聞稿上煞有介事地說:「一開始我們對於和谷歌合作有些擔心,因爲我們不認識他們。不過後來我們Google了一下,這家公司令人印象深刻。」

荷馬的說法搞笑,但是至少說出了一半的事實:Google這個品牌名稱,已經成了搜尋的代名詞。

當品牌名稱被用來代表一般名詞,通常代表這個產品在社會的普遍被接受。比如我們用的「立可白」(Liquid Paper)修正液,吃「阿斯匹靈」(Aspirin)的頭痛藥,或是曾流行一時的「隨身聽」(Walkman),原本都曾是商品的名稱。

品牌名稱變成一般名詞還算常見,品牌變成了動詞就更不尋常。臺灣的例子可能是社羣通訊軟體Line,我們已經習慣每天說「我賴(line)你」「你賴(line)我」。而搜尋引擎Google,更成了幾乎是全球通用的搜尋共同語言。

不過,Google這個天天掛在嘴邊的詞,它成爲正式的語彙還不到二十年。在1998年穀歌正式成立前兩個月,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賴利佩吉第一次拿它來當動詞。在簡單將產品完成初步更新之後,佩吉臨走前跟他的夥伴說:「Have fun and keep googling!(好好地玩,繼續估吧!)」時至今日,谷歌的搜尋目錄索引總量已經超過一億個GB。

所以對佩吉這樣的行家而言,“to Google”一開始還是個不及物動詞:一個沒有目標的休閒活動。人們是爲搜尋而搜尋,在空暇時間在數位世界裡遊蕩。

不過到了2002年當我們一般的數位「門外漢」也開始習慣這個用詞,並且瞭解了「Google」的真正用途,Google此後成了及物動詞,我們用它來搜索資料、追蹤調查、或偷偷挖掘別人的隱私資料。

這一年美國影集《魔法奇兵》最後一季裡頭,出現這樣的對白:

隔年美國方言學會(American Dialect Society)已經把及物動詞Google列爲2002年「年度最有用的字」,牛津英文字典稍慢一點,在2006年6月把它加入了字典。

《Wired》專欄作家赫佛南說,google動詞在躋身字典後,「提供我們了關於秩序的幻覺」。谷歌公司的使命宣言是要「組織全世界的信息」(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不過,「去google」意思並不是去組織,它代表的是「接受谷歌的組織」,「穿過信息的黑森林、越過信息的洛磯山脈、繞過信息的好望角」,假裝自己正開拓一條爲自身訂做的找尋資訊路徑。

因此,赫佛南認爲谷歌和所有使用谷歌的人們,其實都是在假裝。彷彿谷歌以組織網路上的資訊爲使命之前,這些資訊就已經以某種自然的狀態存在。但事實上,信息目前既有的形式是谷歌製出來的產品。它們是這家公司來決定哪些是「可以google」(Googleable,這也是谷歌衍生出來的英文字,「可以被搜尋的」)、透過它晦澀不明的演算法來排列它們的出現順序、並鼓勵創新改良讓它在google上看起來更加美觀

因此,當我們「去google某某東西」,我們就是接受谷歌虛構的想像,以爲它就是信息世界的全部,同時也是唯一通向它的道路。

這確實也點出了谷歌搜尋的盲點。我們爲什麼會去相信如此有限的文字、數字、和沒有景深的圖像,就構成了世界資訊的全部?

在臺灣,我們一般人說「去Google」,而在中國人們多半是說「百度一下」。赫佛南在文章最後也提到了這個中國的搜尋引擎。在她看來,儘管百度受限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審查而被人詬病,但是它取名的意境倒是高出谷歌一截,也是較符合搜尋精神的公司名稱。

百度名字當初的由來,是創辦人李彥宏取自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百度公司的會議室名字就叫「青玉案」)。這闕詞的最後幾句「衆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百度在英文網站公司介紹裡解釋,取名百度意思是「在目眩耀眼的花燈中,尋找燈火零落處的美女。」這雖然沒有谷歌想要組織全世界資訊的雄心勃勃,但也許比較接近傳統的網際網路里「偶然尋得的幸運」(serendipity)。

參考資料:Wired

更多鏡週刊報導兩個機器人擦出愛的火苗?! 荒謬劇對話百萬人圍觀 聊上帝也聊五四三戴着VR眼鏡遊世界:如歷其境的新聞體驗養學者買影響力?谷歌贊助學術論文 最高一篇達40萬美元怒了!跨國品牌自谷歌和YouTube撤廣告 抗議自家廣告夾在極端主義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