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鮮師「錘」出藝品 驚豔世界
王克震工作照。
求學時期。
因在求學期間迷戀手工敲打金屬發出的錘音,他一錘子「敲」開了金屬工藝的大門,敲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國際金工大獎。他「白手起家」讓冷門專業金屬工藝在高校生根發芽。他就是南京藝術學院設計系講師王克震。大學老師、手工匠人、藝術家、策展人……如今擁有多重身分的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對器物感興趣,引發人們的審美和哲學思考。
王克震的工作室位於南京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產業園所在地爲李鴻章興建的金陵製造局舊址。走進工作室,看到四五個學生正在敲敲打打,各種工具撞擊好不熱鬧,聲音雖大但不刺耳。
基本工具上百把錘子
王克震介紹:「開這麼一間工作室,也是爲了讓想學習金工的學生多個去處,因爲這個專業的很多想法,很難在家自己實現。」
王克震是南京藝術學院金屬工藝專業的授課老師,目前國內也只有寥寥幾所大學開設了此專業。「金屬工藝是跟金屬材料相關的一種手工藝門類,小到一個首飾,大到一個器皿或者器物,基本都要通過人用手工完成,這就有別於工業化的金屬工藝。」作爲如此冷門專業的老師,王克震稱金屬工藝原先在各大院校是一片空白,2005年,他「白手起家」讓金屬工藝專業在南藝生根發芽。
王克震指着架子上的上百把錘子說,這就是金屬工藝專業所需的工具,全套有300多件,造價將近20萬人民幣。「這裡只有部分工具,南藝有完整的一套工具。」
王克震1976年出生於江蘇南京,1995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裝飾設計專業。大學畢業後的頭4年,王克震在電視臺剪過片子、在廣告公司拍過廣告、開過酒吧、當過駐唱。「玩也玩過了,錢也掙了,我想是不是該換種生活方式了。」於是2003年他遠赴英國伯明罕藝術學院攻讀視覺傳達碩士專業。也是在此期間,他與金屬工藝有了不解之緣。
握鍛錘迷上金屬藝術
上了半個月的課,有一天他路過珠寶學員的工作坊,聽到裡面鐺鐺鐺的聲音,走進去一看,幾百種工具陳列在牆上,學生們都在敲敲打打,他一下就被吸引了,「這算是冥冥之中的召喚吧,我一直特別喜歡陽剛的、有男子氣概的東西,小時候看《世說新語》,讀到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覺得他在樹下打鐵太酷了。」隨後,王克震就轉了金屬工藝專業。「你用筆寫東西,和我用錘子做東西,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傳達思想的媒介不同而已。我能做一個物件,上面有我勞動過的痕跡,它能永久留存下來,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自從第一次握起鍛錘開始,王克震就再也沒有偏離自己所摯愛的金屬藝術。
王克震把自己的作品分爲兩類,一類是可以拿去使用,它成爲了用具;另外一種像《米器》一樣是他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這樣的作品就是我留在世界上的一點點痕跡而已。」
王克震說,一件作品的錘鍊是不計其數的,一個銀壺,可能需要敲20萬錘左右,大一點的物件就要上百萬錘。「在金屬工藝門類中,鍛打是最吸引我的。它富含節奏感和控制感,我在許多作品中都用到直接鍛打,在鍛打過程中,糅入類似素描的手法,在作品的表面鍛刻出我對於形態的思考以及對於空間的思辨。」
王克震的作品《米器》由數千粒手工打造的純銀大米相互熔接,最終形成了碗的形式。
作品被英國美館收藏
「每一粒『米』都是純銀的,一顆顆手工銼出來,再打磨、焊接,最後成型。」2016年,該作品在中國當代首飾展「它山」中亮相,該展覽在英國國家手工藝與設計中心舉辦,王克震是該展覽的策展人之一。
「這是中國當代首飾第一次在歐洲亮相,歐洲人對我的作品是既陌生又熟悉,《米器》這個作品太中國了,像個鍋巴一樣,他們沒有見過,但西方人認爲他們能讀懂。」《米器》之後被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美術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