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產生得滿足「3點」王必勝:避汙名化將討論改名

臺北遠東百貨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5人加護病房治療中。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的產生需滿足3條件,包括特別細菌、溫度環境與介質。本報資料照片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目前檢出米酵菌酸,爲國內首度驗出,累計已有31例通報個案。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的產生需滿足3條件,包括特別細菌、溫度環境與介質,目前已完成遠東百貨A13寶林茶室內的環境採檢,最快兩週有答案;同時,爲避免污名化米制品,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替米酵菌酸改名。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31日下午公佈,截至傍晚5時30分,累計通報31人,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護病房、3人住一般病房、21人返家休養。

王必勝今接受電臺節目「POP撞新聞」主持人黃𬀩瀚專訪時表示,米酵菌酸的產生有3項重要條件,第一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是相當特別的細菌,且要特定亞種,在中國大陸、東南亞、非洲都有少數案例,屬土壤內的細菌,雖非頑強細菌,但毒素卻強。

第二則是介質,細菌得污染在甚麼東西上面纔會產生毒素,一般是澱粉類、椰子等;第三爲溫度環境,需於22至33度的中性環境中,且食物本身有發酵情形。王必勝說,要滿足以上3條件纔會產生米酵菌酸,因此這樣的案例非常稀少。

目前鎖定粿條爲最大米酵菌酸可能來源。王必勝說,粿條有純米制作的,但本次的供應商是一些些米,加上玉米澱粉、番薯粉製成,而玉米澱粉就是最容易增生的毒素介質。

王必勝指出,寶林茶室中的澱粉、高溫環境目前吻合;而唐菖蒲伯克氏菌在臺灣很少見,因此不排除是國際通聯頻繁下「人爲帶進來的」。目前已對寶林茶室廚房等處進行環境採樣,後續進行細菌培養,確認是否能夠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2周時間有結果。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人心惶惶,民衆紛紛避開米制品,甚至有商家停售米類產品。王必勝專訪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本週預計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米酵菌酸更名,改採音譯,如「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椰蜀菌酸」,但名稱中若有椰、蜀,椰子、玉米也恐受影響,希望用避免污名化、避開常用主要食材的方式命名;此外,會議也將討論唐菖蒲伯克氏菌與其因應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