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掀撤資大陸潮 美聯社點出關鍵所在
當初拒絕將產線移往海外的企業,現在反而享有優勢。至少,他們不用等商品從海外回到自己手上,也有更多彈性可以評估是否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圖爲港口卸貨。(圖/路透社)
《美聯社》6日分析,隨着美國與中國大陸因智慧財產權、駭客攻擊、貿易戰、新疆與香港等議題而關係異常緊張,政治效應正逐漸發酵至經濟,讓美國企業害怕過於仰賴大陸工廠。如今,一場新冠肺炎結合先前的長賜輪擱淺,全球產業供應鏈因運費上漲、貨運延宕、原物料價格飆升等問題而停擺,一場健康危機幾乎抹去一年的獲利,也讓美國企業開始思考撤資大陸,將產線移往離自己較近的地方。
遊戲製造商波斯(Eric Poses)2020年推出一款紙牌遊戲「最糟糕的情況」,將新冠病毒顛覆人們正常的生活搬到了遊戲中。然而,他從未料自己的遊戲帝國將爲這場健康危機產生的影響所擄獲─全球供應鏈大塞車導致貨物運輸延宕,連帶運費節節飆升。
※疫情打亂供應鏈
按照原本計劃,「最糟糕的情況」在中國大陸生產,預計於6月初抵達美國零售商達吉特(Target)的分配中心;然而,疫情打亂這一切,遊戲在西雅圖港停置數週,7月中才送到達吉特的手上。
波斯表示,自己在1997年於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成立玩具公司「一切順利」,並用後車廂賣起了遊戲。當時,一切事情就真的相當順利,商品按時生產、產品讓人感到有趣。
然後,一場無法預見的災難臨到。與其他進口商一樣,波斯碰上了新冠肺炎帶來的供應風暴─價格上揚、港口超載、船舶、火車、貨車短缺,估計這一系列影響將延續至2022年。這一切讓人不安的經歷,讓波斯重新思考5年前自己做出的決策,基於節約成本將產品生產由美國挪往中國大陸。
※21世紀版的冷戰對抗
如今,他認爲將生產拉回美國較爲合理,即使不是美國,也可以選擇墨西哥,以避免過於依賴中國大陸的工廠。他強調,「如果面臨的焦慮更少,我願意賺取較少的利潤」。
其他美國企業也開始類似的盤算。根據美國管理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調查,由於新冠肺炎導致供應中斷,美國製造業主管中高達52%的人表示將生產更多的挪至美國。約47%的受訪者表示,正計劃減少對單一國家供應或工廠的依賴;約41%的受訪者明確指出希望減少對大陸的依賴。
當然,投資挪回美國不僅是因新冠肺炎造成運輸延宕,儘管問題的確嚴重;但企業也擔心捲入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戰,何況這兩個國家恰巧爲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
這場衝突的第一槍開始自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對於價值3600億美元的大陸商品課徵進口關稅,以抗議北京爲超越美國科技主導地位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時至今日,川普的繼任者拜登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似乎還不急着釋出橄欖枝以求和。
除貿易戰外,美國兩黨也對北京的駭客行爲、竊取智慧財產權、對香港與新疆的舉措,甚至是因大陸對南亞與東南亞鄰國的霸凌感到沮喪。King & Spalding的合夥貿易律師泰勒表示,全球正處於21世紀版的冷戰對抗。最終結局不是動用核武帶來的毀滅,而是經濟佔據主導地位。
※供應鏈過長與低庫存量
數十年來,美國企業將製造業轉移至大陸與其他工資較低的國家,然後再將製成產品出口至美國以累積利潤。另一方面,企業往往將庫存量保持在最低水平,以降低囤積帶來的成本。在「及時生產」的模式下,工廠只有在滿足訂單需求時纔會購買原料。
但依賴遠在天邊的工廠與低庫存量是有相當風險的。2011年3月,地震與海嘯摧毀日本西北部的汽車零件廠,造成零件短缺並讓世界各地的汽車工廠無法開工;其中,部分美國工廠也遭到池魚之殃,凸過於顯冗長的供應鏈很容易受到影響。
繼之而來的是川普貿易戰。隨着川普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高額關稅後,進口商紛紛重新分配供應鏈,並開始尋找替代大陸工廠的選項。然而,這一切都沒有新冠肺炎對全球商業影響來得深。
※民衆瘋狂消費
2020年2月與3月,隨着各國相繼採取封鎖政策、要求人們宅在家避難,各企業無不拋售庫存並取消訂單,導致經濟大幅衰退。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在短短的4月到6月下滑了31.2%,爲1947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季。
弔詭的事發生了,當政府忙着把人送回並關在家中的同時,人們在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卻是上網購物。於是,一方面是庫存減少、製造業陷入停擺;另一方面卻是民衆瘋狂消費。
先前疫情過度壓抑消費者需求,隨着疫苗的施打讓經濟重新開放、民衆重返戶外,種種因素讓美國經濟強勢回升,並以驚人的速度擴張。2020年第三季經濟成長創下33.1%的驚人紀錄,並持續快速成長之勢,2021年第二季經濟年增長則爲6.5%。伴隨此一趨勢,則是企業爲大量且無法滿足的訂單所淹沒。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德利(Tom Derry),這是典型的前端過度反應而被迫追趕案例。沒有人能預測到需求擴張的力量,供應完全跟不上。
※原物料價格與運費飆漲
由於企業急於滿足急遽成長的需求,導致原物料價格飆升。過去1年來,石油價格成長70%以上,鋁價上揚55%,錫的價格成長1倍,常用於瓶子、油箱、工業用桶子與其他產品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則成長157%。
另一方面,企業開始瘋狂預約運輸貨櫃,運費成本也隨之飆升。自2020年5月中旬以來,用來評估運費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 BDI)飆升700%以上。將產品送上貨櫃船上很困難;但麻煩不僅於此,隨着貨物抵達港口,又讓港口超載。
全球玩具產業顧問機構「國際玩具專家」(Global Toy Experts)執行長高特里布(Richard Gottlieb)指出,「船隻無法進出港口,就像飛機着陸時無法打開登機門一樣」,最終結局是供應鏈崩潰讓許多企業陷入癱瘓。
以費城維修廚具的「Elmer Schultz Services」爲例。疫情爆發後其取得零件的速度讓人抓狂;過去只要7至10天就能取得的零件,如今需要3至4周。
※長賜輪擱淺
2021年3月,長榮長賜輪在蘇伊士運河中困了一週,導致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航運中斷;加上全球第四繁忙的港口鹽田港因5月下旬的新冠疫情而被迫關閉一個月,這些都讓問題更爲嚴重。
泰勒解釋,當放棄自己生產而由他人代勞時,如果順利則可大賺鈔票;但包括供應中斷、勞力品質、商品品管與智慧財產權遭竊等風險,也會因此而膨脹。
報導指出,當初拒絕將產線移往海外的企業,現在反而享有優勢。至少,他們不用等商品從海外回到自己手上,也有更多彈性可以評估是否將成本轉嫁給客戶。泰勒表示,當別人因產線移往國外而荷包滿滿,這些人卻挨着困苦日子,如今他們看起來更聰明。
堪薩斯州的Make-A-Fort就是有遠見的企業。當時高層決定產線留在美國,並認爲海外生產需要漫長的交貨時間;但高層更想擁有良好的商品品質,且能定期走訪產線,更重要的是保住美國勞工工作。該公司表示,一開始公司完全處於劣勢;如今,雖然美國的運費仍上漲很多,但卻不像貨櫃航運一樣出現爆炸性成本。
但即使今天,撤資中國大陸仍然不容易,畢竟成本低就是陸方最大優勢;加上供應商仍羣聚在大陸,工廠仍可以較輕鬆的取得零件。許多零件因成本過低、加上產業垂直整合,很難在美國生產。這些都讓撤資大陸變得複雜,而且代價昂貴。
但是,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依賴大洋彼岸供應可能產生的風險,這種風險因美國與大陸的緊張更爲加劇。美國企業正尋找距離本土更近的替代者。畢竟,供應鏈中斷可能愈來愈普遍。平均每3.7年就會發生持續1個月甚至更長的供應鏈障礙。甚至,每5至7年就會發生生產中斷達100天的嚴重事件,只要一次就會賠上近1年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