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掀起新一輪“出海”浪潮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文/姚玉潔 周琳 龔雯 高少華)從AR(增強現實)觀賽到“賽博煙花”,從賽事解說到賽中判罰……來自中國科創企業的創新應用在巴黎奧運會上強勢“出圈”,也讓世界看到數量龐大、創新性強的中國企業正掀起新一輪蔚爲壯觀的出海浪潮。
從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製造業,到以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爲代表的數字經濟,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佈局能力不斷增強,中國品牌和技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加速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中國新質生產力,爲全球提供更多選擇和增長動力。
出海成企業發展“必選題”
日本優尼克拉夫特·納格拉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汽車、家電精密零部件的企業。在變速箱螺釘製作的工藝段上,幾臺機器人正在安裝吸盤,其操作的重複定位精度在0.02毫米以內,比髮絲還細。
這幾臺工業機器人來自中國的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節卡機器人能使用6種語言,操作界面簡單易懂,工人只需學習兩小時就可以輕鬆操控。這款機器人還配有專門的應用軟件,可遠程操控,十分方便。”優尼克拉夫特·納格拉有限公司技術部課長中村耕說。
節卡機器人是位於上海市閔行區“大零號灣”的一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也是全球首批、中國首家通過西門子標準機器人命令接口的協作機器人廠家。
“我們正快速融入國際頭部用戶的供應鏈體系。”節卡機器人副總裁常莉表示,近年來公司境外銷售規模大幅擴大,2022年、2023年境外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30%、45%,海外市場主要包括日本、東南亞、歐洲、北美這些全球生產製造中心。
“出海”正成爲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選題。根據全球性諮詢機構貝恩公司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企業出海資金量相比於2022年增長11%,企業數量增長23%。在2023年的大規模企業併購與私募股權投資中,有近一半涉及出海。其中,科技與雲服務、高端製造、醫療健康、能源資源爲中國企業出海投資主要聚焦行業。科技與雲服務、醫療健康佔比逐漸提升。
另據業界統計,中國上市企業目前海外收入總額已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佔企業總營收比重持續上升。2023年,超過3500家A股上市公司開展了海外業務,佔比超過66%,創下歷史新高。
——從技術引進到反向輸出。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爲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道路。120多年後,一艘“中國紅”貨輪抵達意大利那不勒斯灣,聯影醫療的世界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進駐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中國高端“智”造不斷反向輸入技術發源地,持續擴大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
聯影醫療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認爲,破局美日歐等高端市場,過硬、領先的創新技術是關鍵,同時還要具備高水平的科研合作能力、滿足頂尖醫療科研機構更前瞻的科研需求,以及開展產學研醫深度協作源頭創新。
——不僅有“大傢伙”,也有“小快靈”。中國市場分析機構艾媒諮詢2023年8月發佈的報告顯示,在已實施出海佈局的中國企業中,中、小、微企業佔比分別爲39.4%、17.5%和13.6%。
打開海外人工智能聊天類應用“Talkie”,其開發的“智能體”能陪用戶“絲滑”聊天,並能生成英語、日語等多語種回答。出海短短一年,月活已超千萬。“從過去的偏娛樂、社交等應用,到現在的生產力提升工具,大模型底層技術的不斷提升,正在幫助中國應用加速走出去,創造出千萬級用戶的消費端應用。”上海大模型企業稀宇科技創始人閆俊傑說。
——從“鐵公機”到“新基建”。在以北斗、雲計算、跨境平臺爲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興起過程中,脫穎而出的中國企業正緊抓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的全新浪潮。2018年,雲計算服務商優刻得率先完成在尼日利亞拉各斯的節點佈局,成爲非洲首個雲服務平臺,當地企業可以更加便捷地接入優刻得全球骨幹網絡。
“我們是國內最早一批出海的雲服務商,2014年就在北美部署了第一個海外數據中心。如今在新加坡、泰國、越南、非洲等地均有特色節點覆蓋,成爲出海企業的‘雲驛站’。”優刻得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季昕華說。
實現全球資源最佳配置
從初級產品出海到技術出海,從代工出口到品牌出海,從承攬項目到產業鏈出海、模式出海、標準出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邊界正不斷拓寬,加快實現全球配置資源。
希音、Temu、速賣通、極兔等一大批自帶全球化基因的企業,不僅造就中國跨境電商井噴式發展,更創造了“小單快反”(指雖然訂單數量較小,但能夠依靠填補獨特需求而實現快速銷售、買家復購的銷售效果)這樣的中國製造新傳奇。藉助社交平臺和中國企業熟悉的網紅營銷,它們不僅突破傳統的經銷商模式,直達消費者,更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最快可以做到T+1的快速反饋閉環,迅速改進產品和市場策略。
飛書深諾集團專注於服務中國品牌海外社交平臺的數字營銷推廣,目前累計服務10萬家中國企業出海。集團風控副總裁陳國陽認爲,藉助跨境電商平臺,一大批原本不具備出海能力的中小企業也能把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賣向全球,在數實融合的加持下,中國企業有望迎來數字時代的“二次出海”。
“出海是未來20年中國企業最大的成長機遇。”致力於爲跨境併購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晨哨集團創始人王雲帆說,中國民營企業依託領先的商業模式、強大的供應體系,正在形成全產業鏈的能力和全要素的輸出。
王雲帆認爲,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正走向提質升級的3.0階段。1.0階段的商品出海,就是大規模的對外貿易;“買買買”的資本出海2.0階段,目標是購買海外的優質消費品、製造業產能和股權資產,將全球資源嫁接到中國市場;到如今的3.0階段,已是成熟的產業出海,中國的產品、商業模式、品牌都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出海的形態更豐富多元,從傳統巨頭到科技創新企業,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具備全球運營的能力。
一些標杆企業正在探索從境外到境內再到境外的產業全鏈條運作,實現“全球化閉環”。吉利集團收購英國超跑品牌路特斯集團後,在國內成立路特斯科技,專注智能化的新能源車賽道。藉助在中國市場的成功運營,今年2月,路特斯科技通過與境外特殊目的併購公司合併,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旗下擁有始祖鳥、威爾遜等品牌的亞瑪芬體育被安踏集團收購後,受益於中國快速崛起的體育消費市場,業績迅速做強做大。今年2月,亞瑪芬體育在紐交所正式上市,成爲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成功案例。
出海,正讓中國企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復星集團是中國最早的出海弄潮兒之一,旗下既有提供旅遊一價全包服務的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又有葡萄牙最大的保險公司Fidelidade。2023年,復星國際海外業務佈局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收入達892億元人民幣,佔總收入的45%,海外收入十年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55%。
“出海和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全球資源的最佳配置。”在德勤中國出海服務主管合夥人顏蓉看來,今天的全球500強企業都經歷過出海和全球化歷程。隨着中國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可以循着類似的全球化路徑發展,這也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個機遇。
擴大互利共贏“朋友圈”
當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企業出海不僅要克服海外佈局“水土不服”,更要在加速融入當地產業鏈供應鏈、拓展市場新空間的同時,與合作伙伴攜手共贏。
寰泰能源是一家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從事風力、光伏電站等清潔能源投資、建設及運營的專業化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來,寰泰能源相繼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開拓業務。
哈薩克斯坦是寰泰能源“走出去”的第一站,其投資建設的8個新能源電站全部列入“中哈產能合作重點項目”,不僅降低了電價,每年還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0萬噸,滿足當地約100萬戶居民的用電需求。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要與駐在國的需求同頻共振。以哈薩克斯坦爲例,我們非常看重如何給當地老百姓、工業企業降低用電成本。有了低價、綠色的電力後,會有很多對電敏感的產業轉移過去,對哈薩克斯坦本國產品出口到歐盟等地有很大幫助。”寰泰能源董事長南逸說。
事實證明,在“走出去”過程中,中國企業不僅建設廣泛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帶去優質商品和服務,還爲當地提供就業崗位、培養行業人才、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成爲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與當地實現共贏發展。
復星旗下創新藥公司復宏漢霖自主研發的H藥在印度尼西亞獲批上市,成爲首個在東南亞國家成功獲批上市的國產抗PD-1單抗,惠及東南亞小細胞肺癌患者。
“印尼食藥監局十分重視國際合作,期望持續攜手復宏漢霖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在印尼的發展,提高患者可及性。”6月29日,印度尼西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來到上海,實地考察復宏漢霖的生產平臺。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認爲,全球化不止是中國和全球之間簡單的產能和市場的“雙向奔赴”,還要落地生根,真正融入當地,爲當地創造價值。這樣好的產品、好的服務,才能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實現長期共贏,獲得可持續的內生式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出海也面臨匯率波動、海外運營合規風險、語言文化差異等風險和挑戰,需要強大的“朋友圈”支撐。
“從‘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的輕資產模式轉向‘有中國根基的全球企業’的重資產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更多端到端的本地培育模式,以及相應的投資和資本合作需求,而企業面臨的挑戰也隨之加碼。”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和兼併收購業務主席周浩認爲,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併購時需要更加關注目標市場的政治、法律和監管環境,及時調整投資策略,保持靈活性和適變性。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聯(總商會)主席(會長)壽子琪說,中國企業揚帆出海,不僅需要提升自身競爭力,依靠國內專業服務機構的協助,還需要境外金融投資機構和相關組織的支持。業界要進一步構築生態網絡,拓展合作空間,爲企業“走出去”提供精準的市場信息、優質的法律和金融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