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最“沒尊嚴”的沙漠,被中國人拿來種土豆,畝產萬斤

沙漠不僅能成綠洲,還能成爲種植糧食的良田。

屬於毛烏素沙漠的奇蹟,放眼世界,任誰聽了,都是驚爲天人的程度,沒有什麼能打倒中國人,但在沙漠裡種土豆,究竟是怎麼實現的?

改天換地背後的綠色接力

毛烏素這個名字,在蒙古語中都不帶好意,意爲不好的水,亦或寸草不生的地方,治理之前,漫天黃沙,沙進人退的情況,也真真切切的發生在毛烏素。

廣袤的土地因爲風沙,一度影響了爲數不多居民的正常生活,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必須栽樹,人不能被沙子趕着跑,一棵棵樹苗埋進沙裡,沒有經驗,就從失敗中摸索。

穿靴戴帽、前擋後拉的經驗,都是在失敗中總結出來的,看到了希望,幹勁也就更足了,昔日被沙漠嚇退的很多人,開始堅定,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生存環境可以憑藉自己的雙手去改善。

條件苦,咬咬牙也就過去了,準備好一天的乾糧,直接就去造林,付出的多,收穫的也不少,林場植被覆蓋度達到了驚人的數量,光禿禿成了綠油油,爲了保住這份來之不易,維護策略也被想出,禁牧、休牧和輪牧被嚴格執行,毛烏素逐漸從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希望的田野。

堅持很有必要,毛烏素沙漠,並非一開始就是沙漠,最早的時候,它也綠樹成蔭、水草豐美,變成寸草不生的模樣,本質上的罪魁禍首,根本就是生態的惡化,草原既然能成沙地,自然也能回到輝煌時候,成果堪比奇蹟,還林之後,並不是停止。

下一步設想,讓沙漠里長出莊稼,想法很荒謬,一驗證,竟真能成事,還是離譜的負負得正。

紅膠泥和沙土身爲沙漠中的兩大害,被賦以正確的用途,結果,還真種出了綠油油的高產土豆!

專家的話有了更大的可信度,榆林說不定真的能建成陝西省的第二糧倉,但這土豆,到底是怎麼種植出來的?

變廢爲寶後的精神奇蹟

在沙漠上種樹,很大程度上都是爲了改變沙進人退的狀態,需要承認,有效果,要付出的財力成本卻很多,且重複治理不斷。

治標的同時更要治本,如何在內涵上進行突破,成了專家又一階段的探尋目標,相關嘗試進展如火如荼,檢驗發現,在毛烏素沙漠的表面土壤中,最常見的兩樣東西,一個是砒砂岩,另一個就是沙子。

兩者根本就是導致土地資源生態化的罪魁禍首,強強聯手更強,極大的破壞就是實力,既然如此,乾脆破壞二者的合作,將其中的一害變成一寶。

沒人這麼想過,也沒人這麼做過,但正如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是正確的,沒人嘗試過,不代表想法是錯的,科學既然能推動生產力,自然也能打破先例。

14塊試驗田先後在基地建設,不同的水旱條件成爲參照組,真被發現了好消息,雖對生態化同樣都是毀壞,本質上二者卻很是不同,一個保水,一個守水,恰成互補性。

有個突破口,成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後,終於得出結論:土豆和玉米都可以在沙漠裡種植。

爲了驗證初步結論是否正確,試驗田的栽種很快開始,幾年時間,土豆的產量都超過了5000斤,收成可以說是相當的好。

到了第四年,有些表現比較好的沙漠地帶,土豆的最高畝產已經可以達到上萬斤,無垠且只會帶來風沙影響正常生活的沙漠,忽然就挖掘出了“金子”,每畝營收至少也有個4000元。

愛能讓貧瘠的土地開出鮮花,科學的培育也讓沙漠種植的土豆走出國門,在歐美地區,毛烏素沙漠種出的土豆非常的受歡迎,至於這份無垠還會否創造出別的驚喜,專家們也還在嘗試當中。

好消息值得嘉獎,壞消息也需要所有人心裡有個底,沙漠化的危機在我國仍舊是一種很嚴重的情況,改變迫在眉睫,相關嘗試,真的很有必要,因爲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