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商品的高鑫零售,自己成了一件商品
沒有想到,2025年開年第一天,行業最大的消息是阿里把高鑫零售賣掉了。
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發佈公告,宣佈子公司及New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約合123億人民幣)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相當於1.75港元/股,合計佔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
消息一出,行業皆驚。驚的是,阿里出手速度之快,甩掉包袱心情之操切和價格之低。
在12月17日剛剛將銀泰百貨甩掉,不到半個月又將高鑫零售出售。雖然他們倆在整個2024年都在被傳要被阿里賣掉,但誰也想不到他們是在年尾被集中處理的。
處理高鑫零售的價格之低是很多人沒能想到的,131億港幣,平均每股1.75港元,不僅遠遠不如現在高鑫零售在港股的市值,更是與當初阿里收購高鑫時的花費差距甚遠。
2017年底,阿里斥資約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爲其第二大股東;2020年,阿里追加280億港元投資,一舉拿下控股權——算下來,阿里前後斥資超過500億港元。
再加上這幾年的改造投入,粗算下來阿里在高鑫零售這個業務上至少虧了350億港幣。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如今阿里巴巴核心電商業務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迴歸主業的迫切心情。
雖然目前大潤發,對阿里來說是一個累贅,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目前是存在着跟現在這個估值不匹配的商家價值的。
首先,作爲曾經的陸戰之王高鑫零售在2020年的市值突破千億大關,全年銷售額亦達到千億級別。儘管近年來市場波動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根據2023年中國連鎖TOP100數據,大潤發仍以772.07億元(不含稅)的收入穩居行業第三,實力依然雄厚。
其次,與很多超市不同的是,大潤發旗下的門店擁有相當比例的自有物業,而且因爲門店開的比較早,所以這些物業很多都是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整體商業價值不菲。比如現在大潤發新開的M會員店基本都是再過去的自有物業門店改造的。
最後,高鑫零售也一直在調整自身的步伐以適應變化的市場。一是對大潤發的不良門店進行調整,2024年至少關閉了5家門店;二是調整經營重心,加大對M會員店和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的投入,且大潤發Super模型已經跑通,在近期連續開出3家門店;三是調整高層,林小海退出,由更瞭解高鑫零售、瞭解零售行業的老兵沈輝接任高鑫零售CEO一職,而黃明端仍舊在發揮餘熱。這些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2025財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實現扭虧爲盈,同店銷售錄得同比增長0.3%——在傳統商超面臨挑戰的背景下,這一成績尤爲難得。
想必,這也是德弘資本看中且肯接手高鑫零售的價值所在。但高鑫零售也是一個缺點很明顯的企業,這也是它目前估值不高的重要原因。
高鑫零售旗下擁有466家大潤發、30家大潤發Super(中超)及6家M會員店。其中大潤發超市是典型的大賣場業態。
這個業態曾經很厲害,在大賣場的黃金時代,它由黃明端爲代表的中國臺灣團隊主導運營,從微末一度做到行業最好,在連鎖的標準化和對當時消費者的理解上,領先於同行。也曾經是中國很多區域連鎖超市學習的榜樣,就像大家今天去學習胖東來一樣。
但如今,大賣場行業面臨老化問題,無論是商品、場景、消費者還是管理團隊都面臨老化問題。
大潤發也一樣,他也老了,而且船太大,不好掉頭。在管理上,當年在大陸"創業"的那批臺灣團隊老了,他們提拔的中層也老了,很多人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鞏固利益,而不是開拓。這會帶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商品更新換代背後的供應商博弈;門店翻新背後的成本和利益問題。
這些都是德弘資本後續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在壹覽商業看來,德弘資本可能並非高鑫零售的最終歸途。作爲一個私募基金,他們可能更擅長資本運作,而對於實際長期運營一家重資產的實體企業可能興趣不大。
收購後,將高鑫零售整頓好,賣給下一家可能纔是高鑫零售的終局。這一點可以從德弘資本的過去操作案例看出跡象。
2023年5月,德弘資本收購了美國嘉吉公司中國區蛋白業務,後改名爲安徽太陽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隨後,在整體改造後,2024年12月19日,德弘資本將太陽谷的54%股權出售給了聖農發展。
所以,德弘資本操盤高鑫零售,非常大的可能只是一個過客。他的終局是哪裡誰也不知道,可能會像雅戈爾從阿里手裡接盤銀泰和五星電器被京東收購一樣,走向產業鏈的協同;也可能像高瓴資本收購百麗一樣,私下優化退市然後拆分業務,打包優質資產重新上市;更可能像漢堡王一樣,60年來被到處轉手5次,仍舊居無定所。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潤發從這一刻起就是一個沒有爹媽的孩子,無論在誰手中都只是一個資產,被標上優質或者不良的標籤,隨時被待價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