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網約車飽和,“成本痛感”不能只讓司機扛

近日,全國多地發佈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公開提醒慎入。預警信息顯示,多地網約車運力已趨於飽和,或者遠超實際需求。來自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的數據顯示,多地網約車單車日均接單量不超過20單,單均營收在20元左右,單車日均收入僅200多元。

這樣的提醒顯然很有必要。“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持續加劇,帶來的連鎖反應遠不只是從業者的收入減少了、性價比更低了,還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惡性競爭,最終受傷的就不只是司機。從消費者的投訴和吐槽也可以看到,雖然處於買方市場,但打車價格並沒有明顯下降,一些平臺也並沒有去“卷服務”。

更需要提醒的是,一邊是司機飽和,另一邊也存在相當數量的無證司機和無證車輛。尤其是一些聚合平臺,放寬了准入標準,使得行業內魚龍混雜。如最近還有媒體報道,高德等聚合平臺的高額抽傭、訂單專賣層層抽傭等亂象,讓司機收入不斷“縮水”。某些低於合格線的實際門檻,也是導致大量司機涌入的一大原因。

面對當前的過剩問題,一方面,要從源頭調控,該停止證件核發的停止核發,該依法清退的依法清退。比如合肥此前已經要求平臺在4月30日前清退不合規的車輛和駕駛員;更多的地方則按下了“暫停鍵”,宣佈暫停受理車輛運輸證核發業務。

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導部分網約車司機進行職業轉型。近年來,網絡上出現一種聲音,認爲開網約車、送外賣就是普遍的就業退路,一些人也對此產生了職業路徑依賴。那麼,該怎麼改變這種觀念?如何爲這些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選項?

不只是交通部門,人社、統計等部門掌握着各行各業的就業數據,或許也可以及時發佈相關行業的用人信息,以有餘而補不足。另外,還可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放寬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引導一部分收入不佳的網約車司機積極轉型。

而從長期來看,還是要建立成熟的網約車退出機制。在這方面,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2021年,廣州建立網約車平臺合規率監測機制和常態化信息發佈機制;2022年,深圳建立網約車運力規模動態調整機制,以此調節供需平衡。類似的基於大數據的宏觀調控,不只是地方管理部門,平臺也應該積極踐行。

相對於司機個人來說,平臺掌握着各方面的運營數據。一個地方日常有多少訂單、多少網約車司機、司機的收入情況是升是降等,這些信息平臺最清楚。平臺也要及時做好提醒和調節,不能一味爲了規模擴張,發展所謂的“入駐司機數量”,而無限制地准入。

不同於一般企業之於員工的強關係,網約車平臺在吸納司機入駐時,由於不存在通常意義上的僱傭關係,並沒有那麼強的“成本痛感”,也就不太在乎司機過剩。因此,如何提升平臺的自我調節動能也很重要,在抽成比例等方面多考慮司機的利益、行業的長遠發展。

歸根結底,網約車平臺也需要認識到,能進能出、足量足質,無論對於平臺、行業,還是司機、乘客來說,都符合長期利益。莫讓一時之利,毀了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