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買買買” 生活更健康

今天,綠色消費社會各界共同關注下日益成爲主流,這既有政策法規層面的支持,也有生產、流通和教育領域的積極作爲,更有普通民衆更新傳統消費觀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綠色生活的努力。

物流綠色化

剛剛過去的“雙11”,在綠色、環保消費新風尚的驅動下,各大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比拼綠色環保物流。

截至11月11日24時,天貓物流訂單總量定格在23.21億單。訂單量破紀錄的同時,今年天貓“雙11”綠色升級也史無前例:菜鳥“綠色行動”貫穿到包裹的源頭、包裝減量、環保包裝寄件、快遞紙箱回收等多環節上,並在全國的200多個城市的8萬個菜鳥驛站開展了“綠色回箱活動,推動包裝物的循環利用

京東採用智能包裝系統,通過“精衛推薦”等算法“量體裁衣”,確保商品與紙箱等包裝耗材精確匹配,避免過度包裝帶來的浪費

實際上,物流“綠色化”不只是社會責任問題,還成爲這個行業面向未來的創新前沿陣地。據順豐速運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訂單量激增的情況下,該公司堅持用科技創新賦能,通過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科技,提升自動化處理能力,並在快遞、冷鏈重貨、特種等領域引領物流行業變革,有效促進了物流行業的節能減排。

在減量化包裝方面,順豐從2018年起啓動“豐景計劃”,通過採用模數化紙箱、電子運單、優化包裝膠帶等措施,以及制定綠色包裝整體解決方案和碳排放評價標準,在2019年共節約3萬餘噸的碳排放,相當於少砍了27萬棵樹,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了99.7%。

11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例行發佈會時公佈的一組數據也帶來了好消息: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了94.3%,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68.5%,可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87.2%,新增3.5萬個設置標準包裝回收箱的郵政快遞網點。

利用廢棄物

綠色消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對垃圾的處置。如今,“垃圾要分類資源要利用”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也走入校園中。

王曉曄是一名華北石油通信有限公司的員工,業餘做環保志願者已多年。他發現人們日常隨手丟棄的垃圾中,低附加值可回收物佔了相當大比重。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代表之一,就是許多校園中學生喝奶產生的牛奶盒,俗稱“利樂包”。

“我們一直在想,怎樣能讓兒童意識到,他們喝完牛奶之後剩下的包裝並不是百無一用的垃圾,而是可以再次回收利用的資源!利樂包是完全可以在消費後實現100%回收再利用的。常見的利樂包裝是由75%紙板、20%聚乙烯(PE)和5%鋁箔三種材料複合而成,對其進行分離再生後,可以廣泛應用於地板、座椅、辦公文具等。”王曉曄說。

王曉曄和其他志願者走進河北省任丘市石門橋鎮張村學校三年級一班,給孩子們帶來了主題爲“牛奶盒的故事——紙基複合包裝回收”的社會實踐活動。爲了讓兒童們喜聞樂見,他找朋友把牛奶盒做成怪獸筆筒、開心農場等模樣。爲了把牛奶盒的回收標準化,他們通過1000多個牛奶盒拆洗嘗試,最終找到了一種快捷拆解方法,並回收利用。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抓手。近兩年來,我國多個城市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有效推進了可回收物的資源化回收。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要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這也預示着,廢舊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將進一步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減少碳足跡

綠色消費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消費。過去,人們消費時習慣於從滿足自身需求出發,較少考慮環境資源代價和後續的垃圾處理問題;隨着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如今消費者越來越多地考慮環境責任,願意選擇更爲“綠色”的消費產品和模式。

比如外出就餐時,許多人會需點餐,對一次性餐具說“不”;處置垃圾時,許多家庭先在家做好分類,再按類投放;與會者參加會議和活動時,自帶水杯;購置電器時,消費者重視商品的能效標識;逛商場時,傾向於環境友好型產品;買車時,不少家庭考慮首選新能源車……

以會議會展等服務行業爲例。會議產業在拉動城市經濟方面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同時,舉辦大型會議活動往往也要消耗不少資源和能源,如何降低會議產業帶來的碳足跡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在全社會綠色發展大背景下,“綠色會議”開始成爲新潮流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是全球基因組學領域最負盛名的學術會議之一,過去15年來已有上萬名世界優秀科學家參與。這屆年會組委會首次宣佈“綠色辦會”理念——採納了綠色會議指數的全國團體標準,切實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歐陽雷是此次大會的特邀品牌首席體驗官,剛接到任務時,組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楊煥明院士就明確給他提出了任務:“一定要綠色辦會!”因爲大會籌備階段,恰逢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組委會立即決定:一定要納入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這場國際會議的諸多細節和參會者的體驗中去。

“爲了把會議開得綠色,與傳統的會議組織和舉辦時大量使用一次性瓶裝水不同,我們爲每位嘉賓都準備了一個保溫杯,鼓勵大家重複使用自己的杯子。” 歐陽雷說。在食物安排方面,提前按人數按需預算,儘量將食物浪費降至最低,並基本杜絕了一次性餐具或包裝的使用。通過30多個電子屏幕,爲期一週的大會將議程及學術海報全部以電子化呈現,減少了展板、展架等一次性物料。展臺所使用到的搭建材料、五金件、燈具等都可以回收利用,減少膠粘等一次性展陳材料的浪費。

這場精心籌備的綠色會議,現場參會達1000多人,線上參會超過了5萬多人。“保護地球不是遙遠的事情,人人都可爲,不以善小而不爲。”歐陽雷表示,經此次會議的“洗禮”,他期待未來推動更多的綠色辦會計劃。(王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