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對臺關鍵字變化 有的放矢

賴清德當選後,大陸對臺政策已漸轉向「硬的更硬、軟的不再軟」。強化對臺外交壓制、經濟反制及軍事威懾,凸顯陸對臺敵意激增、壓制性擴大。 路透

自賴清德當選總統後,大陸連續兩次涉臺論述及政策會議,因「政策關鍵語詞」變化,在兩岸政治氛圍極度對立及敵意螺旋攀升下,引發臺灣社會高度爭論。對臺工作會議未出現「兩岸一家親」,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未有「和平統一」,只提「祖國統一」,並將「臺胞權益改成兩岸同胞權益」。這些政策語詞、隻字片語的變化,在政策文本有何弦外之音?隱藏不能說的秘密嗎?

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是大陸對臺政策具有戰略自信、定力及主動權,具一致性、連貫性及可預測性,並未改變,反獨促統、融合和統皆是政策雙主軸;抑或是因當前兩岸敵對政治氛圍,刻意凸顯臺灣陷入戰爭邊緣的風險提高?宣傳對臺政策正由「和統」轉向「武統」機率大增。

賴清德當選後,大陸宣佈與諾魯建交、片面宣佈M503航路東移、金廈水域不存在禁限制水域、貿易壁壘調查成立後執行。顯然,大陸對臺政策已漸轉向「硬的更硬、軟的不再軟」,單邊吸納及片面行動也愈來愈多。強化對臺外交壓制、經濟反制及軍事威懾,引發各界疑慮不安,凸顯陸對臺敵意激增、壓制性擴大。

中共中央對臺工作會議重要講話及政府工作報告,分別欠缺「兩岸一家親」及「和平統一」;但基本政策主軸「反獨促統」、「融合和統」沒有改變。然正式會議及文件上卻有別以往,實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及「敲山震虎」意涵,顯然這是「有的放矢」。

大陸對臺政策雙主軸是「反獨促統」與「融合促統」,提出「反臺獨」從「三個任何」到「六個任何」,擴大反獨範圍,界定臺獨定義擴大化,包括文化臺獨、柔性臺獨及漸進式臺獨。同時,加強對臺獨的打擊,從反對、處置、遏制、挫敗加重到「粉碎」,不斷增加遏制臺獨力度。

儘管「和平統一」、「兩岸一家親」未在政府報告及對臺工作會議出現。然這未必代表大陸對臺政策主軸產生斷裂或改變,除全國政協重申「和平統一」,習近平最後也說出「和平統一」,具一錘定音效果。兩岸敵意螺旋增加,陸對臺論述些微變化,恰反映當下兩岸對立政治氛圍難解,政策工具運用必須謹慎。

檢視「反獨促統」發展歷程的統一戰線,從「鞏固反獨促統大勢」發展至「築牢反獨促統強大陣線」,擴大統一戰線聯盟力量。大陸極力構築「反獨促統」國際與國內統一戰線,在國際社會建構及鞏固「一中」體制,致臺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及雪崩式斷交潮。賴清德宣稱「蔡規賴隨」路線,但又說「務實臺獨」、「臺灣不是中國一部分」,恐誘發大陸對臺更加無限上綱的壓制。

大陸致力在兩岸社會建立「反獨促統」統一戰線,已發佈兩波臺獨清單,此適足以產生寒蟬效應。在「融合漸統」方面,除了各項惠臺措施,提出給予臺胞、臺生、臺師及臺幹在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之「同等待遇」,逐漸產生磁吸效應及示範效應,利於創造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賴清德新政府應運用智慧化解,而非一再沿用怒罵、叫囂、冷漠及反制性的互動模式,這將使臺灣未蒙其利卻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