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凝視-當北迴歸線的海岸加了蓋子

布袋海邊不是那種電影裡浪漫的海岸陽光戲水浪花滾動,比基尼美女排球之類的。但這裡有另一種寧靜

黃昏時安靜海洋鷗鳥飛翔,人羣稀少的海濱沙地上,留下鳥類足跡,人可以安靜下來,自己享受孤獨的時光不遠處岸邊的一大片溼地裡有各種鳥類築巢覓食,在慢慢轉黃的陽光下,踱步的東方環頸●跑得飛快,兩三隻赤足鷸站水中,轉頭觀望,幾隻白鷺鷥振翅而起,留下水中的倒影,還有幾隻一邊覓食,一邊回頭看看鳥巢裡還未孵出的蛋。

潮汐起落的晨昏之間,在永恆的水澤地帶,生命安頓在各自的角落,享受這美好的日常。天地美的大氣與安詳,顯現在每一個平凡的瞬間。

沿着嘉義臺南海邊慢行,我們隨時隨地可見到這種海濱的美景。這些過去廢棄的鹽田,如今已成爲鳥類的新樂園

然而這樣一種天地之美,卻可能破滅。

說來也很荒謬,要打破這個美好世界的理由,竟是環保。政府爲了反核,開始大力推動綠能建設太陽能就是其中的大項。依據政府的計劃,2025年之前要建設達到20GW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爲了達成目標,經濟部把全臺灣可以做太陽能的地方試着找出來,準備在這裡「種電」。所以可以使用的大面積土地,就先找出來考慮,包括海濱的公有地、廢耕的農田、廢曬的鹽田、不再養殖池塘、無用的河川地、地層下陷養殖區等,都在優先考慮之列。

有些地方當然無可厚非,特別是已污染無用之地,或者地層下陷的地方,不如此還真是隻能廢棄。

但有些地方卻讓人非常不解。嘉義、臺南一帶的鹽田,就是一個典型。不知道是不是爲了抄捷徑政府部門把可以使用的公有地先拿出來翻查一遍,過去嘉義、臺南的廢棄鹽田面積加起來約有4300公頃,其中能用的803公頃,第一階段「種電」,希望達成1.5GW的電力。

更好辦的是:土地是國家的,只要劃下去,不需要去跟民間商量。只要把國有鹽田地租給民間太陽能公司去開發,有政策爲本,土地便宜出租,讓太陽能迅速產出,就可以達到政績

更何況,一些地方上的政客瞭解政策,先就組好了太陽能公司,準備來吃這塊肥肉。要知道這種肥肉不比工程招標,工程只能吃一次,這是可以長期吃下去,日日夜夜,太陽出來就能賺錢的行業啊。

最重要的:當地是北迴歸線以南,陽光充足,而被傷害的鳥類,是不會出聲音的。政府官員有這種想法,形諸於討論的現場就有這樣的對話:你們(指保育團體)不要擔心,太陽能板建好以後,所有候鳥都可以躲在太陽能板底下,不會曬到太陽,他們還有地方遮風避雨呢!

意思是以後數百種候鳥、留鳥,都有了可以避雨的家了。但沒太陽以後,鳥類怎麼生存下去?當土地都被太陽能板佔滿,鳥類要去什麼地方停駐?還有,那些滿地亂爬的招潮蟹,沒有了陽光,要怎麼生存?沒有招潮蟹和小魚蝦,候鳥來這裡幹什麼?是要爬到太陽能板底下覓食嗎?沒了陽光,還有魚蝦嗎?

當然啦,我實在不好意思說的是:如果把北迴歸線的海岸,種上800公頃的太陽能板,就是說,有1200個足球場那麼大的面積,都用那種板子,全部掛在海岸邊,那是多麼壯觀的場面

你想想,你開着車一路向南,沒看到海岸線,只看到太陽能板,一路反光,一路向南,你說你到嘉義、臺南來幹什麼?把太陽能板當日光浴嗎?還是爬去太陽能板底下找螃蟹

唉,我實在不想說,以爲太陽能就一定好,變成一種政治正確似的,那實在是很傻的行爲。太陽能再怎麼樣好,終究是爲了環境,只是所有解決方案的一種,然而爲了太陽能而破壞環境,那不是求食得石的愚行嗎?

更何況,太陽能是人在使用的,當政客把它變成賭場抽頭式的,每天從陽光抽利頭,爲此把北迴歸線的海岸加上蓋子,那最後,所有的太陽能板也只會變成政府恥辱反光板而已。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