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數據勾勒出教育格局性變化

時值年關歲尾,對於教育系統而言,這一年不僅經歷了大規模線上教學、校園防疫等考驗,還迎來重要節點,《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將在2020年收官。這些規劃、目標完成得怎麼樣,圍繞百姓對於教育質量發展的期盼和關切,教育系統作了怎樣的答卷?教育部在12月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了相關情況

“13.7年”背後是普及――教育發展全面促進勞動者素質提高

提到“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普及”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詞。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教育普及水平實現了新提升,在各級教育普及程度方面都達到或者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面貌正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2019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實現了從大衆化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此外,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年,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7年。

關於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這一數據還停留在13.3年,而《綱要》提出的目標是13.5年,《綱要》所提出的人力資源開發目標超額完成。

亮眼數據的背後,反映出教育發展全面促進了勞動者素質提高,爲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之急需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據劉昌亞介紹,“十三五”期間,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構建,各級職業院校每年爲各行各業輸送了約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此外,2019年畢業生中西部地區就業比例達到59%,到地市級及以下基層就業比例也達到了69%,爲中西部、基層輸送了大量急需人才。

900萬人次背後是均衡――聚焦鄉村貧困地區提升教師隊伍質量

在教育“普及”背後,支撐起這個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的是不斷壯大的教師隊伍。據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羣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教師規模不斷擴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萬人增長至現今的1732萬人,增長了12.5%,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成爲保障“普及”和“質量”的基礎力量。

在1732萬的教師隊伍裡,西部地區、邊遠地區和鄉村學校教師備受關注。如何解決他們“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問題,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任友羣介紹,“十三五”期間實施“國培計劃”,聚焦鄉村教師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鄉村教師,培訓近900萬人次。“特崗計劃”累計招聘42萬名特崗教師,覆蓋中西部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農村學校。在精準實施各類支教項目方面,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選派了11萬餘名教師,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選派了1萬名教師,高校銀齡計劃支援西部計劃首批遴選140餘名退休教授、副教授開展支教支研。此外,還實現了中西部22個省份725個連片特困地區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全覆蓋,惠及8萬多所鄉村學校近127萬名鄉村教師。

“但在整個教師隊伍中,鄉村教師隊伍還是我們的短板,‘十四五’還得繼續補。”任友羣表示,“一是加強面向農村的優秀師範人才定向培養制度;二是要加大欠發達地區師範院校辦學支持力度,推動高水平師範院校幫扶欠發達地區師範院校,幫助其提升辦學水平,讓他們的畢業生更好地服務當地鄉村基礎教育;三是要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校長的培訓,提升欠發達地區老師和校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辦學治校水平;四是希望能夠統籌實施好各類人才支教計劃,探索構建多層次人才到鄉村任教的格局。”

“保4%”背後是堅守――教育經費投入總量有保障、結構更優化

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有“人力”保障,還需要“財力”後盾。記者瞭解到,“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爲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予以優先保障和重點投入,明確提出“一個不低於、兩個只增不減”要求――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那麼,“保4%”的目標完成情況如何?“從2016―2019年財政教育投入情況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在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達8.2%;佔GDP比例爲4.04%,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這個成果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取得的,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決心。”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表示,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全國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也逐年做到了“只增不減”。

教育資金不僅要有保障,還要“用到刀刃上”。據劉景介紹,近年來教育資金使用結構逐步優化。從2016―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看,一是體現了“保基本”――各級教育之間,義務教育支出佔比最高,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用於義務教育的經費佔到52.7%,4年始終保持在53%左右。二是體現了“補短板”――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年均增長15.4%,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從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在各級教育中提高幅度最大。三是體現了“促公平”――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資金80%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深度貧困地區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長10.9%,高出全國年均增幅2.7個百分點;用於學生資助的財政資金累計支出超過5000億元(不含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年均增長8.35%。四是體現了“提質量”――教職工人員支出佔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支出重點逐步從硬件建設向軟件建設轉變,更加註重教育質量的提升。

“隨着經費使用結構逐步優化,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教育投入充分發揮了保障教育發展、推動教育改革、推進教育公平、增強教育內涵的政策導向作用。”劉景表示,下一步要進一步強化政府投入責任,完善以生均標準爲基礎的長效機制,健全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加快推進教育財務治理現代化,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持續鞏固“保4%”成果,更好滿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需求。(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