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時代》與大陸文人師友交往二三事
當年讀歷史研究所的時候,到南京大學交換學生一學期,因此建立與大陸師友的情誼,回到臺灣後,仍與他們保持聯繫。
有一天在上班時間,手機接到一通來電,對方自稱是快遞公司,問我家裡有沒有人在。我問對方是什麼東西?對方說是「紙質商品目錄」,我感到疑惑,心想可能是詐騙吧?不過還是讓對方再送一次。收到快遞後,打開來一看,原來不是詐騙,是南大文學院同學鄭兄寄贈的刊物《味書軒》,共計四期。鄭兄很有心,特地在信封上以繁體字書寫我的名字以及寄送地址。
鄭兄在學生時代就喜好古籍,畢業後進入浙江省嘉興市圖書館任職,並編輯《味書軒》這樣的小型雜誌,推廣閱讀文化,喜好文藝的志向始終不變。《味書軒》的刊物設計看起來很雅緻,「試刊詞」有一段話:「味書軒,希望成爲我館與嘉興市民及圖書館界同行交流讀書體會、閱讀推廣的一個小小平臺,使我們在喧囂的信息洪流裡,有一處品味經典圖書與嘉興歷史文化之所在。」嘉興的文化興盛,自古文人輩出,很高興得知鄭兄從南大畢業後,繼續追求文藝的理想。
另一位難忘的大陸友人,是忘年之交──嶽南老師。有意思的是,我並非在大陸,而是在臺灣認識嶽南老師,他當時在新竹清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有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他,沒想到一見如故。
我首先好奇嶽南老師從軍人到作家的經歷,原來他開始寫作之前做了十七年軍人,武警部隊的中校團長退伍,後來讀解放軍藝術學院。
早期的成名作《風雪定陵》與《復活的軍團》兩本書,是他的中專(中等專業學校,屬高中學歷)畢業論文,這也是我一開始得知嶽南老師大名的作品。沒想到多年後,有機會認識作者本人,我忍不住感嘆,自己寫的碩士論文沒人讀,嶽南老師寫的高中論文不只出書,還能在臺灣出版,併成爲長銷書。
有一次,我請問嶽南老師如何提升寫作技巧,他批評了少數歷史學者的中文寫作,他說:「中國歷史五千年,中文有五萬字,但有的學者用字貧乏,只用了其中的兩千字寫文章,這些學者應該重新識字,識字之後讀書,讀書之後才寫文章。」
有一天晚上,嶽南老師請幾位年輕人吃飯,席間喝了些白酒,酒喝多了,他的話匣子也打開了。有兩件事印象深刻:其一,他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是山東同鄉,還是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同學,他念了一長串同班同學的名字,都是作家。
其二,他說今年(認識他的那一年)版稅收入比去年高,他講的數字足以在臺北買棟小房子,沒想到中國大陸的龐大讀者羣,不僅養得起職業作家,而且生活還挺滋潤的,難怪他開玩笑說「自己錢多到花不完」。
最後敬酒的時候,嶽南老師稱我爲「同志」,我知道他們這一代人不會隨便叫外人「同志」,不禁啞然失笑,也謝謝他的熱情好客。
(路向南/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