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校園超連結》我的夏天在大陸過 你呢?

回家應該是所有離鄉背井的學子們共同的頭等大事;爲此,他們花費時間打掃宿舍、整理行囊、打包學校當地的土特產品。即使是不必返鄉的本地學生也將保留更多時間給家人,樂享天倫。只是,回家之後做什麼呢?跟家人在一起,然後呢?

調研學習求實踐

其實,答案不外乎追劇、打電動、出去玩,積極一點的同學還會打工、實習、應考、出國、服務等等。兩岸皆然。說到追劇,平時爲作業、報告、考試、進度所迫的同學們熱衷於陸劇、韓劇、日劇;除了偶像劇、連續劇以外,電影也是不錯的選擇。說到打電動,無論是電腦或者手機的線上遊戲,都是耍廢、緩解學期間緊繃神經的速效劑。

不甘宅在家中的人們渴望出外透透氣,或是家庭旅遊、或是好友揪團、或是萬里獨行,或在國內、或是出境,或是跟團、或是自由行……「條條大路通桃源」──只要遠離學校、遠離教授,無處不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人間仙境。有些同學會提早進入職場,藉由打工或實習自我鍛鍊。也有人趁機考汽機車駕照、考各類證照、考各種檢定。出國學習者也不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壯遊或遊學、「有朋自遠方來」之各種主題交流夏令營等既是學習具體的知識,也是提升抽象的生存競爭力。此外也不乏下鄉服務者:上深山、下偏鄉,幫助孤老者、殘疾者、資源缺乏者……

看起來,兩岸大學生的暑假計劃似乎大同小異:大致不出這些活動;差別只在於追哪一部劇,玩什麼遊戲,去哪裡浪,工作內容,考什麼試,去哪個國家、哪所學校、交流什麼項目,以及在哪個偏鄉、針對哪些對象、提供什麼幫助。不過,還有一種在大陸大學生中很流行、在臺灣卻相對少見的活動──調研。

調查研究簡稱調研。學生有計劃地針對社會現狀,如經濟、生活、教育等,實際深入社會以調查研究,稱爲「社會實踐」;實踐結束後還要完成總結報告,纔算竟全功。社會實踐有出於學生的自願組織,也有些人蔘加是爲了獲得學分。無論如何,深入田野民間的考察都有助於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直接接觸社會也能獲取產業職場的第一手資料,社會責任感、就業競爭力等也伴隨着積極的社會參與而來。

非兩岸交流莫屬

各色題材都能成爲調研的主角:民族文化、網路媒體、歷史變遷、遺產保護、生態環境、鄉村建設……等等不一而足。研究方法也不拘一格:最常見的方法是訪談和問卷調查,但訪談和問卷調查之前的文獻回顧、之後的數據分析、思考總結等也不可或缺;此外還有實物採擷、民俗體驗等方式。而調研中最重要的過程則莫過於不斷修改了!「猜擬-驗證-修改」是形成最終定論前必須不斷循環反覆的過程。

做社會實踐、寫報告,稱爲「調研」;如果是做的是自然實驗,那就是「科研」了(當然也是要寫報告)。這兩種都是大陸大學生暑期常見的項目。

兩岸大學生的暑假大概就是以上述幾種方式度過。然而,最令我心動、也是我投入最多的活動,卻不是上述中的任何一項。這項活動比追劇、打電動有意義,出外放風卻不僅止於玩樂而已;踏出國門,卻不至於遠在天邊──這樣的活動非兩岸交流莫屬!

近年來,兩岸多所大學院校(高中以下也日漸蔓延)在學期間或者寒暑假紛紛舉辦兩岸交流活動,暑假更是其中之最。

暑期的交流短則一週、一旬,長則一個月乃至二個月。內容包括旅遊、參訪(常是創業基地、孵化器)、講座、調研、實習,也有支教(支援落後地區鄉鎮中小學校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又稱義教;通常是由身在東邊的志願者往西邊的貧苦學校支援)。有學校組織的,也有私人機構或官方主辦的,更有跨部門一起合作的。有臺灣大學生赴陸的參訪,也有陸生來臺的體驗,更有兼取臺陸學生、促進雙方直接而密切交流的營會。

反射動作曬行程

兩岸互動由來久矣;國際化的時刻來臨以後,兩岸的接觸已經日益頻繁,而且必須日益密切。無論兩岸如何看待彼此,都必須趕上交流的腳步。視對方如親友者,當然願意促進雙方的交流和合作,共創雙贏;即便視之如寇讎,也必須藉由接觸對方而認識、瞭解對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

撇開爭權奪利的事,單純就兩岸交流本身而言,這項活動就更散發出魅力了。爲了促進兩岸交流,許多組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他們規畫充實的行程和活動,這些行程和活動藉由足夠的資金得以實現;而從中受益者,首先就是參與其中的營員。我即因此得以遍訪大陸沿海七省市,時而爲觀光客、時而爲老百姓、時而爲調查員,大飽皇宮大內、江南水鄉、蘇州園林之眼福,又飽嘗大江南北各地的美食,並且深入當地環境、直接接觸當地人。最爲可貴的則是因此而結交了四方的英雄豪傑,以及在大陸生活的種種經驗和體悟。.

或問曰:「哎,你暑假要幹嘛?」我大概會反射動作般地回答:「去大陸啊!然後開始口沫橫飛地「曬」即將參加的交流活動和行程。那你呢?(風流/臺灣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