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社會安全網補不了的漏洞
文/李偉文光天化日在大街上砍殺幼童,令人髮指也令人驚恐,引起全民的不安及媒體廣泛的討論,也是必然的。
跟前幾次的隨機殺人事件在過後並沒有太多制度上的變革不同,這次「小燈泡」的犧牲有可能如同總統當選人所誓言的,會用盡全力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補起來,在反毒,心理健康和精神醫療這些面上加倍努力。主管官署也將研擬修正精神衛生法,除了將精神病患強制就醫門檻鬆綁之外,更將擴大範圍,把毒癮藥癮,酒癮及意圖自殺者納入強制就醫的對象。
這些措施或制度的調整當然都應該做,但是誠如臺中市衛生局邱惠慈科長所說的,如同鄭捷這種無精神病史的反社會人格者,管理上幾乎無從着手。
人這個物種天生就是很喜歡找理由,覺得任何事情一定事出必有因,我們所做的一舉一動也會賦予意義,因此當鄭捷在捷運站殺人之後,所有人都在找原因,可是因爲鄭捷的誠實,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另一種可能性。其實鄭捷大可以隨便找一個藉口,說他討厭學校、對社會不滿,或者覺得政府很爛……等等,他真的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個替罪羔羊,可是他沒有,反而當別人暗示他是否被退學而心生不滿,或被別人欺負啦…….他都斷然否認。
家庭正常,求學生活也沒有什麼挫折,也沒有什麼人得罪他,沒有任何我們可以理解的行兇動機,甚至在檢察官的調查報告裡也說到,他小學老師的評價是人際關係和諧,有領導力,國中時擔任班長,熱心班務多次被記功;高中時老師的評語是幽默風趣,直爽樂觀。事件之後臺大對鄭捷的精神鑑定報告結論是正常,也就是說意識清楚,能思考,有邏輯,具有行爲能力,能理性的判斷事物,甚至可以說是思慮周密。
當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原因後,報章雜誌陸續訪問精神科醫師,報導總算委婉地出現一個名詞,反社會性人格,若更溫和地說,是人格違常,人格偏差......我想這些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或者我們用民間通俗的話說,就是變態,或者冷血,殘忍,臺語也有這麼一句,沒血沒眼淚。
反社會性人格不像一般生理上的疾病,可以明確的診斷,但是精神醫學倒是有列出不少屬於反社會的人格特徵,簡單講,他們沒有同理心,也不會有罪惡感,有一些研究發現他們大腦的情感中樞發展有問題,也就是說沒有正常人的同理心或感同身受的本能反應,也有研究顯示,從小接觸色情、暴力、凌虐、冷漠,都可能會改變大腦的發育而影響行爲,目前各國的精神研究都認爲社會上大約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人具有反社會性人格,換句話說,這些人外表很正常,甚至智商也可能很高,但是就是有反社會的傾向。
因爲他們沒有同理心沒有真正的情感,也完全沒有罪惡感,所以不會真心或真正悔改,所謂真心或真正的意思是,有些高智商的反社會性人格他也許能夠學習如何表現才能迎取別人的信任或好感,換句話說他可能會演戲假裝。這種不會後悔的特徵就出現在鄭捷身上,殺人後卻完全沒有任何後悔的感覺,甚至他還問說爲什麼要道歉?
其他較明顯的徵兆比如說,常用欺騙說謊話讓自己快樂,自我中心自私且不負責任,對自己的過錯會推諉塞責或合理化,犯錯完全不會不好意思,不在乎各種規範或法律,其他更低階的反社會性格常見到的是個性衝動,常暴力相向,暴躁易怒,情緒不穩定,不過這些人往往很早就犯罪被關到監獄裡,我比較擔心的是那些高智商的反社會性格,因爲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對我們或社會都是潛在的風險。
對這些反社會性格或人格偏差的人,其實真的很難處理。
我們只能小心一點。當然,從正面看,也許可以把他們視爲受過傷,是生病的人,就像捷運殺人事件後東海大學所寫的公開信裡說的,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不要再讓不快樂的人孤獨,多一些關懷,多一些注意,也許有機會防止他們做出更多反社會的破壞行爲。
身爲父母師長,我們當然要保護孩子平安的長大並且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在希望他們熱情參與社會、與朋友交往時,也要讓他們瞭解社會上的確也有一定百分比的人是我們很難理解,也是我們無法用常理去判斷的,所以應該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被人傷害。
●作者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