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融合自然寫實的新哥德風「聖家堂」

文、圖/王裕華蔡清徽,摘自《遇見世界十大教堂建築師帶你閱讀神聖空間》,時報出版

歷經兩次世界大戰 未完工即已列入世界遺產

聖家堂起初由一位去梵蒂岡朝聖歸來的書商發願興建,自1882 年開始興建,至今已一百三十三年了。由於資金完全來自個人及募資,因此捐款多寡直接影響工程進度的快慢,時至今日尚未完工,但已被列入世界遺產。

一開始受委任的建築師是德維拉(Francisco de Paula del Villar),他將聖壇下方的聖穴哥德風格設計,但一年後因與客戶意見不合而求去,改由當時年僅三十一歲、原爲雕刻家高第接手,高第依設計圖完成了地下聖壇工程後,開始全面重新設計教堂本體

他在1902 年完成建築設計,八年後在巴黎展出建築模型和位於東側的誕生立面(Nativity façade)設計圖,1917 年完成位於西側的受難立面(Passion façade)的設計,但直至1926 年高第過世時,只完成誕生立面的第一個塔樓,剩下的三個塔樓及東側誕生立面則到1930年才全部完成。

聖家堂興建過程中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雖不在西班牙,但1936 年西班牙爆發持續了三年的內戰戰事激烈,許多平民和軍隊遭到大規模空襲。不但使原本進度緩慢的教堂建築工程中斷,甚至破壞了已完成的一點點進度。直到內戰結束,聖家堂於1940 年復工興建,先修復被破壞的工程,後來繼續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完成由高第設計的西側受難立面和中殿主體。西元2000 年起,多座屋頂陸續完工,2010 年教宗本篤十六世到訪時,教堂內部已大致完成,今剩下最後位於南側的榮耀立面(Glory façade)及細節工作持續進行中。

融合新哥德、現代主義風潮與在地語彙偉大的建築物必定是時代的產物。聖家堂的建築風格採用新哥德風格,融入巴塞隆納當地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風格」,此風格企圖結合既有的民族風格和國際風格,並適度與歐洲大陸的現代主義風潮對話。帶動新哥德風格的是專長古建築修復的法國建築師奧維萊―勒杜克,他主張理性擷取哥德風格的建築結構與設計並加入新的元素,有別於認同表象裝飾以激發感情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新哥德主義堅持「結構即裝飾/美學」,尢其法國人的新哥德主義傾向理性和原創性,高第也是共鳴者之一。

他認爲哥德風格對建築結構頗爲有效,但藝術性可再提升。他套用哥德風格的骨幹,然後無顧忌地發揮想像力馳騁的力量,設計時不受限於複雜的結構技術問題,而是分析個別結構系統及元素的用法與效果,深入掌握其中的瑕疵並加以改善,另創新局,他的代表作就是巴黎聖母院

高第所處的年代也是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盛行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此風格訴求浪漫的視覺觀感,但加入新元素進行設計,新藝術鼓吹者並不抗拒新材料,在建築和室內設計領域,新藝術設計展現崇尚自然寫實的裝飾,他們創作時會擴充自然元素,例如:海藻花草昆蟲等。這一點在高第設計聖家堂時,可說是信手拈來,隨處皆是。

高第並從新哥德風潮轉而發展有機仿生風格,引用在地的自然語彙,發展成「新加泰隆尼亞風格」的現代主義,特色爲傳統鮮明的紅黃色(紅黃區間條紋爲加泰隆尼亞的旗幟)、多彩和拜占庭畫風。從屋頂尖拱結構可看出中世紀初期南歐回教色彩。整體來說,是一種厚重深開窗的建築風格。

上班、上課超級悶,好想旅遊去?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帶你一起鍵盤旅遊→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