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最火AI女王
黃仁勳又出手了。
最近,英偉達宣佈成立一個新研究部門通用具身智能體研究實驗室GEAR。令人意外的是,該實驗室的領導者是兩位華人90後博士範麟熙(Jim Fan)和朱玉可(Yuke Zhu)。
範麟熙和朱玉可身上標籤很多,但最爲鮮明還是一點:李飛飛的學生。在斯坦福大學讀博期間,他們成爲了李飛飛的弟子。
李飛飛,現年48歲,被譽爲“AI教母”,她是全球AI領域研究的標誌性人物,長期主導着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學科研究。而她帶出的學生軍團,正成爲全球AI界的中流砥柱。
黃仁勳,找來兩位90後
資料顯示,英偉達成立的Gear實驗室,致力於具身智能研究開發,這是黃仁勳長期關注的領域,正如他曾說過,“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是具身智能”,重視程度不言而喻。爲此,他專門找來兩位90後掌舵。
範麟熙,早在高中時期就迷上了AI。當深度學習還無人問津時,斯坦福的AI實驗室就已被他列入了夢想目的地。起初,範麟熙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後來如願來到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師從李飛飛教授。期間,他成爲OpenAI第一位實習生。
朱玉可身後同樣是一份學霸履歷:浙江大學和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本科雙學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均就讀於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他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任助理教授,同時是英偉達高級研究科學家。
早先作爲斯坦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成員,朱玉可師從李飛飛與 Silvio Savarese 教授。李飛飛團隊開發了機器人訓練框架 SURREAL,用來加速學習過程,而朱玉可和範麟熙正是項目論文一作。此外,朱玉可作爲共同第一作者曾獲得國際機器人頂會 ICRA 2019 的最佳論文獎。
兜兜轉轉,如今兩人在英偉達研究起機器人。“未來每一臺移動的機器都將是自主的,機器人與模擬智能體將和iPhone一樣無處不在。”範麟熙表示,GEAR實驗室致力於打造具備通用能力的AI,能在虛擬與現實的多個世界中學習如何熟練行動。
英偉達也相當豪爽,配備了全球最有錢的具身智能實驗室。範麟熙曾透露,團隊有足夠的資金一次性解決機器人基礎模型、遊戲基礎模型和生成式模擬。他認爲,2024年將是機器人之年、遊戲AI之年、模擬之年。
而關於人工智能的過去和未來,都繞不開他們身後共同的老師李飛飛。
李飛飛是誰?
多年前,李開復被問到誰將影響未來25年的科技走向,他想了想說出了李飛飛這個名字。
出生於北京,在成都長大,李飛飛曾就讀於知名的成都七中。1992年,16歲的李飛飛隨父母赴美,後來一邊在洗衣店幫忙,一邊讀完普林斯頓物理學學位。
2000年,李飛飛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人工智能和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畢業後,她來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並加入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
李飛飛是一位物理迷。“物理學教給了我一件事,保持提出重大問題和尋求北極星的熱情。”在一步步研究中,李飛飛找到了她的興趣所在AI,並將研究重點轉移至當時十分冷門的計算機視覺領域。
她找到的第一顆“北極星”,是教計算機看東西。
在21世紀初,計算機圖像識別模型僅能認出四種物體:汽車、飛機、豹子、人臉。李飛飛的設想是,如果有足夠大的、經過標註的數據集,就能訓練出理論上“無所不知”的計算機視覺模型。
於是,李飛飛在2007年啓動了圖像數據集項目ImageNet。彼時,數據集的整理和標註是髒活累活,學術界和產業界並不太關注。經常有同行建議她換個“有用的方向”,她也經常爲經費發愁,以至於開玩笑要回去開洗衣店補貼項目經費。
直至兩年後,ImageNet正式上線,李飛飛把這個包含1500萬張照片,標註了2.2萬種物品的數據集免費公開,幾乎所有的AI視覺識別學習都受益於此。時至今日,ImageNet仍是全球AI產學界最知名的大型視覺數據庫之一。
猶如人工智能的潘多拉魔盒被開啓,AI在圖像識別上開始迅猛發展,也讓全世界看到了AI技術的商業價值。可以說,李飛飛爲深度學習算法爆發補上了最後一塊拼圖。
自此,李飛飛這個名字響徹AI界。
2016年,李飛飛加入谷歌,並推動成立谷歌AI中國中心,她曾在上海的谷歌中國開發者大會這樣說過:“人工智能無國界,人工智能的福祉同樣沒有國界。”
但很快,李飛飛又迴歸學界,繼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陸續在她主導的斯坦福AI實驗室、斯坦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SVL)和斯坦福以人爲本人工智能研究院,持續推動 AI 研究。
AI的下一站要去何方?李飛飛找到另一顆“北極星”具身智能。
2018年,她和團隊開始將機器學習和機械臂結合起來,踏足具身智能領域。目前,她的團隊已開發了評估具身智能表現的模擬數據集BEHAVIOR,擁有來自人類的1000種活動、5000多種物體模型。這些數據可以供智能體在任何虛擬環境中完成測試。
2023年,李飛飛團隊接連公佈具身智能的多個成果。其中,NOIR 系統是將人類的腦電圖信號解碼爲機器人技能庫,能完成例如烹飪壽喜燒、熨衣服、磨奶酪、玩井字遊戲,甚至撫摸機器狗等任務。
李飛飛也做起VC。2023年,她以科學合夥人的身份加入加拿大風險投資公司 Radical Ventures,但同時繼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這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量子計算等領域早期項目的風投機構。
關心人工智能,也關心人類福祉。李飛飛早年曾遠赴西藏,進行藏醫和藏藥研究。如今也始終持續研究AI在醫療、教育領域的應用。《時代週刊》去年發佈了在AI領域最具影響力的100大人物,李飛飛名列其中,被評爲AI行業的“思想者”。
她帶出一個AI軍團
悄然間,李飛飛身後走出了一批頂尖AI人才。
在斯坦福,李飛飛擔任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斯坦福大學以人爲本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主任,研究興趣包括認知啓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習和人工智能+醫療保健,特別是用於醫療保健服務的環境智能系統。多年來,團隊中跑出了許多優秀的AI人才。
比如前阿里自動駕駛掌舵人王剛。2005年,王剛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隨後進入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先後師從李飛飛、計算機科學家David Forsyth和Derek Hoiem。34歲時,王剛已經是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教授。
2017年,爲了將多年所學的深度學習算法技術成果真正落地,王剛毅然辭去辭職,從學術界進入工業界,成爲阿里巴巴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後來又孵化開創了阿里自動駕駛業務。
令人意外的是,2022年1月,王剛辭去了阿里的身份,轉身創立了自己的清潔機器人公司新生紀智能。雖然目前項目十分隱秘,但根據股東信息可以看出,背後已經吸引了高瓴、光速、普華資本等機構。
上海交大教授盧策吾,也是李飛飛的學生之一。2014 年9月,在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工作的盧策吾,向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申請了博士後研究員職位。盧策吾給李飛飛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飛飛在推薦信中表示,很少有同齡人能達到他這個學術水平,於是便邀請其加入實驗室。
201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聘請盧策吾成爲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並且建立了自己研究團隊。同一年,他和同爲斯坦福校友的王世全一拍即合,成立非夕機器人,致力於研發先進仿人化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成立8年,公司身後站着金沙江創投、高榕資本、真格基金、順爲資本、美團、新希望集團、雲鋒基金等知名投資方。2022年6月,非夕機器人完成B+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
此外,李飛飛學生中還有許多人進入特斯拉、微軟、英偉達、谷歌等巨頭從事AI相關研究工作。比如OpenAI創始成員之一、特斯拉前人工智能高級總監Andrej Karpathy、前Google AI中國中心總裁李佳等。
還有,此前爆火的Pika創始人郭文景,在退學創業之前也曾在李飛飛任職的斯坦福大學AI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而由李飛飛推出的ImageNet,後來演化出一年一度的ImageNet挑戰賽,前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蔚來智能駕駛研發副總裁任少卿都曾參與且奪冠。
李飛飛對學生的要求是既要懂技術,也要理解場景。換言之,在這裡學生們不僅僅是研究者,還是產品經理、開發者和創業者。這樣的經歷,也爲學生們日日紛紛選擇創業埋下伏筆。
放眼望去,當下AI已經成爲最亮眼的創業賽道。從這一波創業者身上,我們看到一個顯著特徵他們基本都名校出身,師從各大門派。不同於以往的固有形象,現在教授們開始走出實驗室,思考技術與產業的結合,鼓勵學生們學以致用,帶領他們做出一些真正能造福人類生活的事情。而李飛飛門派,正在成爲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人工智能正在深入到所有垂直業務和客戶、消費者體驗中,並正在改變我們社會、經濟、政治景觀的基本結構。”在今年CES展會上,李飛飛現身分享,不同於數年前那波AI熱潮,她判斷AI技術正在成爲下一次數字革命真正的驅動力。
熱鬧如斯,人類正在闖入科幻且未知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