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五檔美妝股 產業趨勢一路長紅
文/馮泉富
四月中旬可稱爲超級數據周,包括美國重要總經數據、中國總經數據、美股第一季財報等等,就像考試一樣,時間到了總得交卷,資本市場也須重新檢視各種商品評價是否要修正。美國商務部公佈三月零售銷售額爲4468.9億美元,雖較去年同期增加1.7%,但增速比二月(3.7%)小,金額也比二月減少0.3%。
觀察細項,主要不如預期的是汽車銷售,三月汽車與零件銷售較二月衰退2.1%,創下一年來最大跌幅,根據Autodata Corp 提供的數據顯示,經季節性調整後,全美三月汽車銷售年化爲1660萬輛,爲十三個月以來最低。在十三項主要的零售類別中雖有九項出現增長,但仍不足以抵銷汽車、服裝和餐廳零售的下滑。美國三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爲0.9%,核心CPI年增率爲2.2%,低於二月的2.3%,顯示美國物價雖上揚,但通膨步調尚屬溫和。主要原因是,雖然醫療保健與住宅租屋價格上漲,但被食品與服飾價格下滑抵銷所致。再看三月PPI,經季調後月減0.1%,爲連續第二個月下滑,反映出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持續對美國通膨造成抑制。
接下來,密西根大學公佈四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三月91.0滑落至89.7,顯示消費者對景氣的看法較上月悲觀。蓋洛普(Gallup)的美國經濟信心指數調查指出,59%受訪者認爲美國經濟(愈來愈差),而認爲經濟(愈來愈好)的受訪者僅37%,相差二十二個百分點,創八個月以來最大差距。
由以上公佈的數據研判,雖然美國就業市場強勁,但薪資所得成長較爲和緩,今年一~三月美國零售銷售又表現不如預期,市場開始懷疑美國消費支出可能失去動力,將影響美國經濟成長動能。通膨上漲動力也可能受到所得成長與消費者需求疲弱的限制,所以聯準會維持低利率的機會拉昇,預估四月升息機率不大。中國公佈第一季GDP成長率6.7%,雖比去年第四季的6.8%略低,不過尚符合預期,且符合中國官方目標區間6.5~7%。尤其第二產業(工業生產)佔比降至38%,第三產業(服務業)佔比持續拉昇達57%,顯示中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社會零售銷售方面,第一季零售銷售成長10.3%,增速雖略低於2015年的10.7%,但尚屬溫和成長,也略優於預期的成長10.2%。其中主要來自餐飲銷售、藥品、傢俱持續穩定成長。
中國車市度過農曆二月銷售淡季後,三月汽車銷售224萬臺,年增8.8%,累計一~三月汽車銷售652.7萬臺,年增6.0%,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估,2016年在購置稅實施下,汽車銷售年成長率將達6.0%,優於2015年的4.7%。
三月中國出口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11.5%,終止連續八個月衰退,且此數值也遠優於市場預期,進口降幅亦縮減至年減7.6%,同樣優於預期。
三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率達6.8%,遠高於預期的5.9%,並創下九個月以來新高。三月大陸官方製造業PMI達到50.2,再度回到五十分水嶺上方,顯示製造業生產活動重回擴張軌道。
由以上多項宏觀數據全數上揚的烘托下,官方及市場均認爲,經濟景氣復甦相對明顯,內需消費穩定成長,有利於亞洲主要出口國。綜合以上觀察,目前的狀態是最有利於全球資本市場。美國經濟數據雖是復甦但仍疲弱,結果是緩升息。中國經濟反彈,成長結構優化,內需穩定增長,有利於亞洲出口國。所以,全球主要股市雖然面臨高檔技術面反壓,但仍未有立即性的重大危機,只剩臺股還有兩岸政治上的變數待解(520總統就職演說)。
套句電影《侏儸紀公園》的臺詞:生命會自己找出路。全球包括臺灣,資金存量仍舊龐大,負利率效應持續蔓延,加權指數也許上推乏力,但個別股仍不寂寞,有競爭力的公司易受青睞。日前筆者外甥女由芝加哥回臺看爺爺(我的父親),回程之前買了一堆面膜,塞滿行李箱,至此我才知不是隻有陸客愛買面膜。細問之下,原來許多品牌皆是臺灣製造,而且美臺兩地價差甚大,甚至於其中有一同品牌、同規格的面膜,臺灣售價僅芝加哥約四分之一不到,才知臺灣產品CP值那麼高。年輕人愛漂亮肯花錢,是新世代的消費新潮流,全球美妝市場也因而不受景氣低迷影響持續快速增長。
不受景氣影響 美妝市場快速成長
2014年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爲四六六九億美元,依據市場調查機構Euromonitor的推算,2015年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已達到4798億美元。另一國際市場調查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發佈資料,預估2017年全球美容化妝保養品市場規模達到5628.8億美元,其中亞太市場規模將達162億美元,年成長率達10%。
預估到2020年將達到6750億美元規模,其中以保養品成長最高。而亞太區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化妝品市場,彩妝、護髮產品和最重要的護膚產品需求,2015年在全球化妝品市場佔比首度突破三成。聯結回臺股市場,有五檔相關標的,F-麗豐(4137)、F-佐登(4190)、南六(6504)、大江(8436)、F-材料(4763),將受惠亞太美妝規模大幅增長。(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817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