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TRF違約風險 金融業未爆彈
原本銀行在TRF這類商品扮演的角色,只是單純賺取佣金的仲介,客戶若有虧損,銀行無需負責,但金管會下了三道行政指導棋,加上銀行爲賺取高額佣金,忽略風險、方便行事,也造成客戶虧損可間接轉嫁給銀行的結果。
文.孫慶龍
延續上一期(802期)內容,人民幣持續走貶,除了會帶給臺灣(一)匯率上:將牽動新臺幣貶值趨勢,(二)股市上:將引發外資龐大賣壓,(三)產業上:紅色供應鏈威脅更大,這三大負面衝擊之外,近幾年在國內銀行熱銷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與人民幣連動的TRF),更會引爆小型金融風暴,成爲壓垮銀行獲利的一大風險。
TRF是英文全名爲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的縮寫,中文翻譯爲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顧名思義這個遠期契約,會有一個目標價,會有一個到期日,也會有一個對發行者(非投資人)可贖回停損的保護機制。
此外,由於這個契約是透過買進一個選擇權與賣出一個選擇權所編制而成,因此從投資的觀點來看,TRF是一個「獲利有限,但虧損卻無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然而,這類型「獲利有限,風險卻無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爲何過去幾年會成爲銀行間熱銷的商品?關鍵原因有二:一是此商品所連結的人民幣,國人普遍認爲「只會升不會貶」,二是銀行的行銷人員爲了賺取高額佣金,發揮三寸不爛之舌功夫,成功說服客戶買單。
作爲近幾年企圖成爲全球領導貨幣的人民幣,在許多投資人的觀念認爲,隨着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崛起,與人民幣開放腳步加快,勢必會朝向「一路升值」趨勢邁進。但世事永遠難料,去年八月十一日、十二日中國人民銀行意外放任人民幣兩天內重貶3.87%,直接從6.2元貶值到6.44元的過程,也引爆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此外,人民幣持續重貶,相隔僅四個多月時間又再度展開,2016年開春後,不僅在岸人民幣貶破6.55元,離岸人民幣最高還來到6.67元。
根據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去年十二月所做的預估,臺灣人民幣TRF大多落在6.35與6.50兩個高峰,並且都是一面倒地「看升」人民幣,換言之,過去半年人民幣意外連續重貶,已經讓壓寶人民幣不會貶值的投資人,開始面臨追繳保證金與虧損的局面。
此外,由於TRF具備「虧損無窮」的商品特性,因此當人民幣貶破6.5元時,投資人不僅將瞬間蒸發10%資產,每多貶0.05元,虧損就會多加10%,換言之,過去一年臺灣人投資TRF商品「血本無歸」的引爆點,我認爲將分別落6.85元與7元兩個人民幣的匯價上。
臺灣銀行在TRF這類型商品扮演的角色,原本只是單純賺取佣金的仲介(每成交一百萬美元,可賺取十萬到三十萬臺幣佣金),推銷外資銀行包裝發行的TRF,給國內銀行VIP客戶投資。換言之,單從仲介角色來看,客戶投資若出現虧損,銀行無需承擔與負責,但由於去年八月金管會下了三道行政指導棋,加上銀行爲賺取TRF的高額佣金,不僅忽略風險,更出現許多方便行事的瑕疵,因此也造成客戶虧損,可間接轉嫁給銀行的結果。
根據惠譽預估,若人民幣持續貶破7元,臺灣將會有40%的投資人選擇「違約」,而銷售TRF的銀行也將因此間接承受高達790億元的損失,根據金管會調查,中信銀、臺北富邦、國泰世華、臺新銀、大衆銀、玉山金與新光金將是這波TRF若出現違約潮下的最大苦主。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03期www.moneyweekly.com.tw,行動版APP下載http://tinyurl.com/ngpv39u。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