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競爭不能只靠“打折”
進入6月,又有一批銀行理財產品開始“打折”了。多家理財公司公告稱,將階段性調降理財產品費率。具體來看,調降的費用類別主要涉及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託管費等,產品類別主要涉及固定收益類產品等。
打折、降費是理財公司吸引投資者的有效途徑之一,在確保產品服務質量不變的前提下值得肯定,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投資者、理財公司“雙贏”。對投資者來說,花更少的錢獲取同等優質的金融服務,相當於額外賺了錢。對理財公司來說,儘管階段性降費導致收入有所減少,但產品規模上升了,投資者黏性增加了,公司關注度提升了,以量補價也不失爲一種經營策略。實際上,自2023年起,理財公司已開展多輪降費活動,本次降費也符合市場預期。
但需注意,提升理財產品競爭力不能只靠打折。降費手段極容易被同行複製。到頭來,大家都降費,誰的競爭力也沒得到凸顯。更爲重要的是,因降費導致的理財公司經營壓力最後很可能由投資者埋單,這是投資者、理財公司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理財公司要鍛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關鍵在兩點。一方面,要修煉內功,紮紮實實提升投資研究能力。理財的核心在於資產,資產的核心在於配置管理。自從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開啓淨值化轉型,各家公司比拼的就是投資研究能力、資產配置能力。爲此,可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豐富投資研究體系。尤其應強化市場研判分析,提升投資研究的廣度、深度與精度。
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提升服務態度與水平。有了好產品,還要有把產品賣出去、維護好的能力。長期以來,理財產品的服務質量時不時被詬病。有的偷換概念、模糊說辭,將高風險理財產品賣給低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甚至有個別銀行網點存在私售“飛單”等違法違規行爲。接下來,理財公司要下大力氣優化服務態度,提升服務水平,既完善代銷渠道,又豐富觸達客戶的途徑。 (作者:郭子源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