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智能商機崛起
隨着大陸愈加重視垃圾分類與回收,也掀起相關AI技術應用,包括街道上的環境衛生機器人,到垃圾中轉站透過視覺技術和機器手臂進行分類等,每一環節正朝向全面自動化發展。
在官方政策要求下,大陸各地2019年起掀起「垃圾革命」。從垃圾分類、回收,乃至於再利用,逐漸形成規模性產業。尤其在人工智慧的加持下,有愈來愈多城市利用機器人進行垃圾分類,不僅可減少有害垃圾對人類的損害,並可以精準進行分類,以提高可回收利用率。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上路,打響垃圾分類的第一槍。根據大陸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46個試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並提出至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政策實行一年多下來,多省市垃圾分類系統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已達要求。各城市在垃圾處理的人工智彗應用也是百花齊放。
AI加持 垃圾分揀更精準
目前大陸主要的垃圾分類機器人應用,主要是利用機器視覺掃描後並透過大數據將垃圾分類,再通過機械臂抓手或吸盤等方式,將不同類別的垃圾裝入各自的垃圾分類區。
以北京大興來說,於2021年推出首個應用於混合垃圾中轉站的人工智慧分揀機器人,在上述的分類功能外又添加新的應用。
垃圾到達大興這個中轉站後,會先由智慧型機器人將其中的可回收物分揀出來,並對其中的高值可回收物和低值可回收物進行精準分類,剩餘大約30%不可回收的垃圾纔會被進行填埋或焚燒處理。
這個機器人針對不同類別的垃圾配備吸取和抓取兩種分選方式,且可以一年365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並保持每分鐘85~95次的分揀效率,是人工分揀速度的2~3倍,效率大幅提升。
北京市中關村2021年2月份則推出智慧垃圾分揀站,可通過紅外感應、機械手臂等應用,實現廚餘垃圾整包投放的功能,也爲民衆省去幹溼垃圾分類的麻煩。不僅如此,垃圾分類監管平臺可實時瞭解社區民衆投放垃圾情況,如遇到民衆違規丟垃圾,平臺可通過設置在垃圾驛站的語音系統進行提示,杜絕亂丟垃圾行爲。
浙江推環衛機器人巡檢
浙江省杭州市則推出「環衛機器人」,在城市區內代替人工巡檢,在部分路段、公園、廣場等地識別零散垃圾,分類撿起後再集中處理。
此一機器人長寬高約在1公尺左右,大到可樂罐或礦泉水瓶,小到菸頭或紙巾,都能透過機器手臂抓取後準確投放在標有「其他垃圾」或「可回收物」的垃圾箱中,識別度高達98%,每天持續工作8小時,可以拾取35斤左右的垃圾。目前杭州已有兩臺環衛機器人,可替代4~6名人工工作,未來也將推廣到更多地方。
另外,杭州市蕭山區則在2021年推出生活垃圾智慧監管系統,在全域範圍內推行「一戶一桶一卡一晶片」的智慧帳戶模式。每戶居民都有專屬的分類二維碼,每次的丟垃圾的時間、垃圾分類情況、垃圾重量等基礎數據均能實時上傳至智慧帳戶。智慧監管系統後臺接收到數據後,通過比對分析,可第一時間瞭解民衆垃圾分類的情況。目前,蕭山600多個小區、300多個村的40萬戶居民都有專屬的垃圾分類智慧帳戶。
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未來大陸的廢棄物回收工作有可能實現無人化,並提高垃圾分揀效率及回收應用,但另一方面,個人資訊被擴大監控的疑慮也隨之而來。在效率與個人隱私上如何拿捏取捨,或是此一產業下一步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