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上半年業績PK:“網紅”產品放量、原研競爭焦灼,降本增效尋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實習生李嘉宇 上海報道

近期,跨國藥企密集發佈2024上半年財報,從各家已披露的業績數據不難看出,重磅藥物依舊增長強勁,但也有多款明星產品面臨專利到期的困境。當生物類似藥涌入,市場份額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激烈,這也將導致明星產品的增長逐漸放緩。

基於此,各大藥企開始採用多種策略尋求市場新增長點,部分藥企收購多項資產以加碼新賽道,部分藥企則通過裁員、砍管線實現降本增效。此外,在中國市場,受到市場控費模式的變化、研發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基金問題和成本控制、政策支持、國際合作與競爭等因素的影響,跨國藥企爲了更好的市場佈局,也進行了頻繁的組織架構和人員變動。

談及當前跨國藥企的市場現狀,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產品結構來看,隨着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和集中採購的推進,外企專利過期藥品業務受到一定衝擊。但創新藥審評和納入醫保的速度明顯加快,創新藥是外企中國業務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整體而言,大部分外企中國區業務增速顯著高於全球,預計未來中國市場將成爲跨國藥企的核心增長點。

“隨着集採不斷提質擴面,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原研藥廠家中選難度加大,對不少跨國公司的中國業務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分析師說。

跨國藥企如何挖掘新的市場增長點行穩致遠,仍需經過市場考驗。

“明星”品種喜憂參半

從各家企業發佈的數據可以看出,跨國藥企似乎都在嘗試找回自己的增長狀態。

強生是最早發佈財報的跨國藥企(MNC)。2023年,在完成消費者保健業務剝離後,強生在今年5月份出售了其在Kenvue的全部剩餘股份(9.5%),轉而專注於利潤率更高的製藥和醫療器械,整合製藥(原楊森後更名爲“強生創新制藥”)、醫療科技兩大業務。

根據強生財報數據,期內公司製藥業務銷售額144.9億美元,同比增長5.5%。醫療器械業務銷售額79.57億美元,同比增長2.2%。其中,備受關注的腫瘤產品爲與傳奇合作開發的CAR-T藥物CARVYKTI。財報顯示,強生/傳奇生物的BCMA CAR-T療法Carvykti二季度銷售額1.86億美元,加上一季度的1.57億美元,上半年銷售額3.43億美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5%。按照強生此前預測,該藥物今年銷售額有望突破10億美元。

梳理跨國藥企財報可以發現,腫瘤業務是製藥巨頭的“必爭之地”,也誕生了多款重磅炸彈和超級重磅炸彈藥物。

阿斯利康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期內公司總營收爲129.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產品銷售額爲12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得益於全球範圍內的強勁需求,肺癌靶向藥物Tagrisso營收同比增長8%;血癌藥物Calquence營收同比增長21%;與第一三共聯合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ADC)Enhertu營收同比增長46%。

阿斯利康中國腫瘤事業部總經理陳康偉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腫瘤市場的發展方向來看,阿斯利康專注於6大科學平臺,包含腫瘤驅動因子和耐藥性、DNA損傷反應、免疫腫瘤學、表觀遺傳學、細胞療法以及抗體偶聯藥物等,希望挖掘更多創新藥的研發方向,改善患者治療結局的同時拓展新的治療可能。

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K藥)在默沙東的財報表現中依舊亮眼。上半年,默沙東總營收318.87億美元,同比增長8%。製藥業務收入284.15億美元,同比增長9%。其中,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K藥)營收達142.17億美元,同比增長18%。根據公開信息,作爲將蟬聯11年“藥王”的修美樂拉下馬的新晉“藥王”,K藥現在已經獲批了40個適應症,且還有新適應症在探索,市場可能還會繼續增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腫瘤板塊,受專利到期、仿製藥競品等因素影響,曾經的不少“明星”產品也開始出現增長乏力的趨勢。K藥的直接競爭對手O藥(Opdivo),在美國的專利將於2028年到期。

百時美施貴寶(BMS)財報顯示, Opdivo(納武利尤單抗)第二季度營收雖然增長3%至23.87億美元,但漲幅仍較緩。BMS另外一款核心大單品——分子膠藥物來那度胺已於2022年遭遇專利懸崖,隨着仿製藥的相繼入市,來那度胺銷售額已大幅下滑。2024年第二季度銷售額下降6%至13.53億美元。

衆多企業的生物類似藥入場圍獵,也成爲跨國藥企腫瘤產品下滑的重要原因。羅氏財報顯示,其在腫瘤板塊的市場份額被逐漸瓜分蠶食,三大王牌藥物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和曲妥珠單抗營收一直在走下坡路。

受生物類似藥衝擊,2020年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年銷售額均萎縮至50億瑞士法郎以下,超預期下跌,同比分別下降38%、29%和35%,三款藥合計銷售額相比2019年減少了58億瑞士法郎。2021年三大藥物年收入分別下滑37%,38%和28%,合計銷售額相比2020年下滑45億瑞士法郎。2023年三大藥物銷售額在專利到期之後營收急速下降,同比分別下降16%、19%、15%。2024上半年,由於生物仿製藥競爭的影響,三大藥物的銷售額合計下降了4億瑞士法郎。

這也意味着,隨着全新的作用靶點和機制越來越少,製藥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動力去打造Fist-In-Class產品。

收購資產尋新增長點

當前,全球醫藥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週期,也有跨國藥企在新冠業務驟減後,加速調整市場戰略,尋求新機遇。

根據輝瑞公佈的2024年第二季度業績,期內公司營收132.83億美元,同比增長2%,這一業績數據高於市場預期的130.7億美元,剔除新冠疫苗和口服新冠藥的貢獻,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4%。第二季度調整後淨利潤34億美元,同比降低11%。上半年整體來看,輝瑞營收281.62億美元,同比下降11%,調整後淨利潤80.74億美元,同比下降26%。

輝瑞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艾伯樂(Albert Bourla)表示,對公司在第二季度的表現感到滿意,這是由公司收購的幾個產品、主要系列品牌以及最近的商業活動所帶動的。

事實上,各大藥企都在加速培育接棒品種以減緩部門業務反應疲軟帶來的銷售衝擊

例如,葛蘭素史克(GSK)發佈的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銷售額爲78.84億英鎊(約100.9億美元),同比增長13%,2024年上半年共營收152.47億英鎊(約195.16億美元), 同比增長12%。疫苗銷售額增長1%,去除新冠產品影響,增長3%,特殊藥品銷售額增長22%,HIV產品線銷售額增長13%,腫瘤學產品銷售額增長了一倍多,達到4億英鎊(約5.12億美元),通用藥品銷售額增長12%。

而在2024年初,GSK宣佈收購專注於解決呼吸和炎症性疾病公司Aiolos。GSK將支付後者10億美元的預付款和高達4億美元的成功監管里程碑付款。此次收購,GSK將獲得Aiolos的候選藥物AIO-001(SHR-1905)。該候選藥物爲恆瑞自主研發且具有知識產權的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單克隆抗體,其可以阻斷炎症細胞因子的釋放,抑制下游炎症信號的傳導,最終改善炎症狀態並控制疾病進展。

羅氏在其2022年初推出的眼科治療藥物Vabysmo(法瑞西單抗)被認爲是今年上半年主要的增長動力。在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2023年,Vabysmo的銷售額高達26.34億美元,其增幅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24%。2024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幾近翻倍,達17.94億瑞士法郎,同比增長93%。由此,也躋身羅氏最暢銷藥品TOP5行列。

ADC賽道也成爲羅氏聚焦的下一個重要板塊,在上半年初,羅氏就發佈消息稱,與中國本土創新藥企宜聯生物達成合作,共同開發靶向間質表皮轉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候選產品YL211(“c-MET ADC”),用於治療實體瘤。

智慧芽新藥情報庫顯示,在中國開展的ADC藥物臨牀試驗超過1000項,涉及藥企超過百家,中國已然成爲了ADC新藥研發的高地,MNC也頻繁在中國“掃貨”ADC管線,ADC藥物出海儼然成爲當下“潮流”。

爲了加速培育接棒K藥的產品,默沙東在ADC板塊藥物的研發及商業化被認爲有望驅動新成長。2024年4月,爲了鞏固其ADC管線,默沙東宣佈以220億美元收購第一三共的HER3-DXd、I-DXd、R-DXd三款ADC藥物權益。公告稱,雙方就三個候選ADC藥物達成了全球開發和商業化協議,將在全球範圍內共同開發和潛在商業化上述候選ADC療法。這是繼2019年阿斯利康以69億美元的總價拿下第一三共的ADC藥物DS-8201後,再度創下ADC交易記錄。也是默沙東在與中國藥企科倫博泰三次引入ADC藥物交易總金額超百億美元后又一大手筆佈局。

“醫藥行業新的增長點還是來自於差異化的價值提供,來自於推動行業進步的突破性創新,其中包括圍繞臨牀需求的產品和發展賽道的創新、服務方案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收購,進行外延式創新和創新模式的重新組合將是市場的新增長點。在當前市場環境之下,跨國需要通過提升其創新和研發能力來捕捉新的市場機會,更要形成和競爭對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上述分析師說。

裁員、砍管線實現降本增效

在尋求新市場機遇的同時,全球頂尖製藥企業的“瘦身”計劃依舊在繼續。

隨着2024上半年財報的公佈,BMS、羅氏、吉利德、賽諾菲等也披露了削減管線計劃,來適應新的研發生態,而這也是各大藥企需要做足的功課。

BMS表示,將實施一項全面的“戰略生產力計劃”,力求到2025年節省約15億美元的成本,包括關閉工廠、管線合理化並減少第三方支出,預計到2024年底裁減約 2200 個工作崗位,還將削減包括CTLA-4抗體項目、SIRPα拮抗劑和 BET抑制劑在內的12條研發管線,另有多個臨牀項目將被終止或外包。

羅氏已經削減了六個項目,大部分處於臨牀早期開發階段,包括用於治療具有特定合成致死基因組改變的腫瘤的具有BIC潛力的口服ATR抑制劑camonsertib、用於實體瘤的選擇性泛RAF激酶抑制劑Belvarafenib、治療重症肌無力的 Enspryng、用於結直腸癌的雙特異性抗體RG6286以及用於精神疾病的RG6163以及用於尿路感染的LepB抑制劑RG6319。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羅氏至今已終止了20%的管線。

羅氏方面表示,接下來主要會聚焦自免、心血管和代謝三大領域。公司首席執行官Thomas Schinecker在與媒體進行的2024Q1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確定優先次序和不斷重新分配是正常業務的一部分,確保擁有的資金用在最佳用途上,且目標是使其產品線中80%爲最佳管線或一流資產。

阿斯利康共剔除了3個NME和1項適應症,分別是AZD5055、AZD7503、MEDI6570和vemircopan的一項適應症。此外,阿斯利康還終止了口服因子D抑制劑vermicopan治療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的開發,原因是缺乏療效。

賽諾菲第二季度營收爲107.45億歐元,同比增長10.2%,實現了超預期的增長。加上第一季度業績後,2024上半年總營收達到了212.09億歐元,增長幅度達到8.4%。其中,度普利尤單抗表現依舊亮眼,第二季度全球銷售額達到33.03億歐元,同比增長29.2%,加上第一季度收入28.35億歐元,上半年銷售額共計61.38億歐元,預計全年銷售額130億歐元。

不過,賽諾菲也在二季度放棄了免疫學及神經學管線的部分適應症,包括自免賽道的CD40L抗體Frexalimab在乾燥綜合徵上的Ⅱ期研究;RIPK1抑制劑Oditrasertib治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的Ⅱ期研究,以及用於治療罕見遺傳性疾病GM2神經節脂質沉積症的分子Venglustat的Ⅱ期研究這三條管線。

賽諾菲也強調,當前終止的部分管線適應症,不會影響相應藥物其他適應症的開發。

除了管線調整,企業組織架構也在頻頻調整。

上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跨國醫療健康公司官宣在華掌門人的變化,包括禮來、葛蘭素史克、諾華等。例如,5月14日,諾華宣佈,自6月1日起,現諾華中國區總裁張穎(Ingrid Zhang)被任命爲諾華國際業務部首席商務官(CCO),領導諾華商業上市戰略(CLS)團隊,常駐巴塞爾。現諾華日本總裁Leo Lee被任命爲中國區總裁。

5月10日,葛蘭素史克宣佈,現任GSK副總裁、中國總經理齊欣被任命爲GSK大中華和洲際區域副總裁兼疫苗業務負責人,由余慧明接任其GSK副總裁兼中國總經理職務。另外,7月9日,葛蘭素史克副總裁、中國疫苗業務負責人馮碧霞(Peggy Fung)決定離開葛蘭素史克,最後工作日爲 2024年8月9日。

今年3月,強生醫療科技宣佈Tulio Oliveira將出任中國外科事業部的新任總經理。同年4月,強生醫療科技又宣佈陳豔麗將於2024年4月29日接任強生醫療科技中國及OneHR中國區人力資源負責人的職務。7月15日,強生中國對外宣佈,周敏濤將於7月25日起擔任旗下醫療科技中國區總裁。

醫藥是長週期賽道,如何將企業核心戰略、候選人能力配置調整至最佳狀態,是現階段對企業發展和人才策略聚焦的重要課題。

“這些調整是有必要的,當前受到我國醫保控費、帶量採購、醫藥反腐等政策持續影響,跨國藥企在華佈局策略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而醫療健康行業和中國市場的加速變化,也在推動醫藥企業戰略和組織架構調整,以獲得更好的市場表現。”上述分析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