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舉行研討會共話創作價值
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主辦,總檯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辦,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專家研討會 1月19日下午在北京圓滿舉行!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易凱主持,主管部門領導、文藝評論家、劇組主創、觀衆代表齊聚,從創作歷程、主題思想、藝術價值、現實意義、觀賞感受等多維度切入,共話《跨過鴨綠江》的精神內涵和創作價值。
里程碑意義!
《跨過鴨綠江》是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的史詩大劇,以氣勢恢弘的筆調全景式、史詩般呈現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研討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表示:“抗美援朝不僅僅是給我們留下了和平和發展的良好環境,也不僅僅給我們留下了民族精神,這樣的抗美援朝精神、意義和價值在今天應該能夠通過《跨過鴨綠江》看得到。”
中國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跨過鴨綠江》全方位、全景式地表現抗美援朝這一重大歷史,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這部劇的成功雄辯地證明了一條真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於我們制度的優勢,由於黨領導文藝工作,尊重人才,尊重規律,才結出了《跨過鴨綠江》這一成果。”
對於這部具有歷史美學品格的作品,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表示:“《跨過鴨綠江》不僅是整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影視劇創作中,一部真正再現國家英雄史詩的最新成就和標誌性的精品佳作。”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始終關注《跨過鴨綠江》的創作。他認爲,《跨過鴨綠江》完成了兩大使命:“第一,《跨過鴨綠江》滿足了觀衆等待20年的觀看期待;第二,中國電視劇人也完成了對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最偉大、最宏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創作的夙願。”
創作新突破!
引發社會各界強烈情感共鳴
《跨過鴨綠江》蘊含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充分彰顯了“站起來”的新中國精神風貌,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共鳴。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用“書寫正史、頌揚正義、高揚正氣、弘揚正能量!”總結《跨過鴨綠江》。他認爲該劇實現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新創造、新收穫、新突破,“第一是在國際風雲變幻中聚焦戰爭時空,第二個是在全景歷史的呈現中構建人物形象,第三是在宏大戰爭敘事中推進起來。”
《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用“暢快淋漓、爽感”來形容《跨過鴨綠江》的觀感。她說:“我們爲什麼能贏得這場戰爭?這是一個充滿哲理意義的主題探究。這部電視劇最有價值的地方,劇中用五次激烈的戰役,用無數鮮活的志願軍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用民心向背,用文明、野蠻的這種對抗,生動地詮釋了這一主題。”
“《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史詩之作,是一部良心之作,是一部激情之作,也是一部功夫之作。”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汪守德用高效、高質、高能、高級形容《跨過鴨綠江》,並認爲:“抗美援朝所表現出來的英雄無畏精神,對於我們中國人在世界立足是無價之寶。這是非常豐富的精神遺產,不可忘卻、不可丟失。”
作爲觀衆代表,彭德懷侄孫張峰也談了自己的追劇感受,“《跨過鴨綠江》詮釋了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真實再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教科書。”他動情地說。
用實際行動向英雄學習
自登陸CCTV-1黃金時段首播以來,《跨過鴨綠江》不僅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也掀起了年輕人追劇的熱潮,充分展現了總檯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
對於此次100天完成超大規模、超大體量的製作,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積軍表示:“《跨過鴨綠江》的製作雖然時間緊,體量龐大,難度空前,但是主創依然對製作品質和細節有着非常積極的追求。從演員的遴選到服裝造型,從置景道具到語種口音,細微之處見真章。”
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電視劇項目部副主任,本劇總編審、總製片人王浩表示:“在重大辦專家的幫助下,《跨過鴨綠江》以整個重大歷史史實爲主體,結合適當的虛構和加工,從國家決策層、戰役決策層和戰鬥層面塑造人物,演繹事件。”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本劇總製片人王雁說:“我們就像上甘嶺,沒有退路,按計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跨過鴨綠江》。我們是在向英雄致敬,也在向英雄學習。”
“《跨過鴨綠江》能取得如此大的反響,倍感欣慰。”本劇總導演董亞春表示,“回顧歷史,志願軍將士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事實證明,只要敢想敢做,同時也兼備科學有效的操作方式,這個成果就出現了。”
在劇中飾演解方的演員王同輝說:“播出以後,每當看到一些故事的片段和英雄人物,都讓我想起當時拍攝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依然讓我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跨過鴨綠江》創作播出的意義不僅在於回望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更在於激勵我們更加有力地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書寫好新時代的民族精神,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歲末年初,這部總檯出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作的熱播,具有重要的啓示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