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拮抗劑可減緩水泡形成 讓腎功能退化約延緩3成

奇美醫學中心腎臟醫師吳佳純指出,使用抗利尿激素拮抗劑,可減緩患者水泡形成,讓功能退化約延緩3成。(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臺南報導

50歲陳先生爲一位「泡泡腎」病人,雖定期門診追蹤配合醫師處方控制,但在過去幾年來腎臟尺寸逐年快速增大,腎功能也每況愈下,吳醫師告知離需規律透析的時間恐怕只剩1年,而患者晚婚緣故孩子才10歲大,陳先生實在很擔心孩子也遺傳到他這個疾病,在中年時期就得面對腎臟衰竭的狀況

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醫師吳佳純指出,「泡泡腎」是醫學上一種多囊性腎病的俗稱,9成病人爲遺傳疾病,以自體顯性遺傳爲主,約1成的病人來自於自身基因的突變。病人在出生時腎臟功能與外觀皆與常人無異,但進入成人期之後隨着年紀的增長,腎臟漸漸地冒出一顆顆囊腫(形似水泡)。一般來說,隨着年紀增長腎臟有少數幾顆囊腫是常見的超音波影像,但多囊性腎病的囊腫數目會逐年增加到無法計數,使腎臟越來愈大,甚至超過正常尺寸兩倍,也因囊腫壓迫正常腎臟組織而漸漸的失去功能。

病人除了腎臟腫大引起腹部腰部不適,也常有血尿腎結石泌尿道感染及血壓等併發症。有些病人會同時合併肝臟囊腫,但大多不影響肝功能。多數病人在年齡50歲左右因產生尿毒症狀而進入需要依賴透析治療(洗腎)的階段

臺灣,透析病人中約2.4%是因爲多囊性腎病而導致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療。比例雖然不高,但此疾病爲自體顯性遺傳,對每一位罹病者來說,子女有高達一半的機會得到此病。因此早期診斷多囊性腎病,及早控制與治療,儘可能延緩進入透析的階段是每位腎臟科醫師及病人的心願。以前此疾病需要等病人成年後產生典型的水泡才能診斷,現有的基因診斷技術,可幫忙有家族史的病人在未發病前確診,以達到早期診斷。

過去對於多囊性腎病人的治療包括大量喝水(每日3000毫升)、限制鹽分及控制血壓等間接性的方法來使水泡生長速度減緩,但是效果不如人意。近年來醫藥界發現透過抑制體內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可有效抑制水泡的形成,進而利用抗利尿激素的拮抗劑來治療病人,證實可以減緩水泡形成,控制泡泡腎長大的速度,讓腎功能退化的速度約延緩3成。

舉例來說,原本預估6年後需要透析的病人在此藥物治療之下,有機會可延長至9年後才需要洗腎,而且越早使用,效果越好。使用此藥物時病人會出現多尿的狀況,需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份。此外,服藥者約10%會出現肝功能異常,需小心監測。除了使用新藥物控制水泡增長外,良好的高血壓控制絕不可缺,才能使新藥物發揮更好的效果,更能減少病人因爲高血壓引起的心血管併發症。

吳佳純醫師表示,此抗利尿激素拮抗劑在2014年於日本上市之後陸續在歐美國家上市,臺灣健保署也在2019年跟進,針對已進入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的多囊性腎病人有條件給付此新藥,奇美醫學中心已爭取於2020年引進此藥,嘉惠多囊性腎病人,期待透過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協同病友家屬的共同加入,達到穩定腎臟功能並延後透析治療的時間。

地表最浪漫的茶花粉色,讓少女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