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期待新政府打造更繁榮的臺灣
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涉及政黨或內部派系利益考量,使得在凝聚政策共識時或將失去理性與客觀,如何協調折衝,整合不同利益,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是施政上的一大挑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選選戰餘波終於告一段落,龍年啓航,國人現在關注的是準總統賴清德三個月後如何開展新局。尤其是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如何透過其所楬櫫的國家希望工程來重振臺灣的產業經濟,相信各界都很關心。
基本上,臺灣在美中對抗態勢中,不論科技產業或地緣關係都居核心戰略地位,美國爲維繫國際秩序與國家利益,宣示維持臺海穩定;中國則堅守一中原則,不放棄武力犯臺,持續孤立臺灣國際地位,阻撓加入國際組織。如何突破外交封鎖,爭取更多國際認同與支持,是需持續努力的課題。
而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涉及政黨或內部派系利益考量,使得在凝聚政策共識時或將失去理性與客觀,如何協調折衝,整合不同利益,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是施政上的一大挑戰。
在環境面,2050年淨零碳排已成國際趨勢,各行各業都難以置身事外,臺灣亦面臨從「能源轉型」走向「淨零轉型」的挑戰。此外,臺灣位於多地震、多臺風地帶,加上極端氣候成爲常態,可能導致連動性的複合式風險,造成嚴重災害,這些課題都需未雨綢繆。
在社會面,2025年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速度超快,政府財政、醫療照護等負擔加重,加上超低的生育率,在高齡少子兩極發展下,對國家發展已產生巨大沖擊,必須加速提出有效對策。
而多年來存在的低薪及青年就業問題,以及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不對稱社會發展益發明顯,讓多數青年對經濟的持續成長無感,對未來無法抱持希望;而偏鄉地區交通不便、就業機會少,形成青年移居城市,長者獨居鄉村的狀況,導致人口結構失衡,鄉村更加孤立,區域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如何提出有效對策,也是新政府未來的重要政策議題與挑戰。
在科技方面,科技研發傾向追隨國際熱潮,前瞻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偏重技術發展,欠缺原創性與前瞻性,創造之產業價值有限,亦較少具國際影響力之研究,導致長期處於專利與智財權的入超國;產業發展偏重硬體,在軟硬整合趨勢下,附加價值偏低,皆是臺灣在科技發展上,亟待突破的課題。
此外,在科研體制上,相關部會分工不清,功能重疊、資源重複投資,科技政策推動有重分工、輕整合現象,預算分配機制未真實廣納部會與產業界觀點,科技計劃績效評估未與計劃目標充分扣合,研究法人組織前瞻技術研發功能大幅喪失、技術之產業領導力不足,整體創新研發體制有待調整。
在產業經濟面,過去受惠全球化與全球供應鏈佈局,近年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全球化開始崩解。愈來愈多海外企業客戶採取NCNT(NoChinaNoTaiwan)政策,擔心臺海危機,要求臺商減少在中國及臺灣的製造,轉至海外生產,產業全球佈局勢在必行。
而臺灣以中小企業爲主,相對欠缺國際佈局與科技導入之能力與資源。在地緣政治風險與淨零碳排等趨勢下,對於資源有限之中小企業如何快速掌握市場前景與海外新佈局規範將更爲吃力,需要政府更多協助。
另值得關注的是,臺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雖具全球競爭力,但各產業皆有其景氣循環,過度偏重不僅有其風險,也會造成資源的排擠,產業結構失衡,不利經濟長期發展。因此,協助傳統產業數位轉型、提升附加價值與競爭力,打造均衡產業結構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
整體而言,無論是美中對抗、產業升級、環境變遷、社會老化、經濟不平等及科技創新等議題,在在考驗着新政府的決策智慧與執行力,期待新政府能夠有效突破當前困境,打造出一個更加強韌、創新、繁榮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