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期待賴政府聽進童子賢的大白話

我國能源政策再不做調整,供電穩定與產品碳足跡恐將日益惡化。圖/本報資料照片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近期多次受訪時提及,核二、三廠若延役,且將核一及核四的場址剷平,引進芬蘭新型的OL3反應器,將可讓我國核電佔比提高至30%、甚至達到32%,並可讓電價調降3成。

童子賢以企業主的身分,向政府提出調整能源政策的建言,對象當然不會是蔡政府,而是直指對核能一直展現若即若離態度的準總統賴清德。曾是傳聞的閣揆人選、同時身兼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的童子賢,此時甘冒大不諱,拋出正面衝撞民進黨「非核家園」黨綱的說法,背後原因應不單純。不過,檢視賴清德以往的作爲與發言,答案也許就不揭自明瞭。

經歷2017年的「815全臺大停電」事件後,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不顧環團反對,在2018年2月決定讓停轉超過一年的核二2號機再轉,藉以紓解當年夏天的缺電危機;同年11月他更公開坦承,「如果要以空污爲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電」;到了2023年5月,身份爲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又說,「規劃把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緊急使用的可能,以備不時之需。」童子賢從民間丟出「返核」風向球,加上即將就任經濟部長且同爲智庫董事的郭智輝,至今並未表態反核,種種跡象或可視爲賴政府能源政策可能調整的下臺階。

迴歸供電佔比與電價調降的現實面,核二、三延役加上新核電機組設置,便可一舉提高核供電佔比至30%至32%嗎?電價又如何可以因此調降3成?

首先,若只有核二、三延役,核電佔比到了2030年將僅10%左右(預估屆時的全國發電量爲3,150億度),爲達成30%的目標,發電功率爲1,600百萬瓦的EPR(OL3的正式名稱)機組,至少需要新增五部。不過,如果核一加入延役行列,且核四得以重啓,核電佔比可達20%,此時只要新增三部EPR機組,佔比便可進一步提升至32%。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新增五部或三部EPR機組,核一與核四的場址都不需要剷平,因爲全臺四座核電廠內早已預留了總共十部新增機組的空間。因此,真要達到30%以上的核電佔比,續用四座既有電廠,同時搭配三部新機組,將是最快、最佳的解方。值得一提的是,EPR與核四使用的ABWR都是屬於安全性更高的加強型第三代(Generation III Plus)與第三代核電機組,都有核電廠商轉應用中,不必有所偏廢。

在電價方面,依據臺電2023年的自編決算,每度核電成本爲1.39元、每度煤電成本爲3.43元,而臺電同年的每度平均電價爲3.07元。據此,核一、二、三廠合計415億度的年發電量,每年可幫臺電淨賺758億元,如果再加上因而少用高價燃煤電力省下的150億元超支金額,年收益超過900億元。以此收益規模,數年內弭平臺電的累積虧損並讓電價調降3成、甚至更多,都非難事。

另一方面,EPR及核四機組加入運轉的初期,營運成本必然較高,抑低電價的效果或許不會很明顯,但商轉數年後,俟營運步上軌道,發電成本便會下降,經濟效益自然浮現。

除了經濟角度的論述,童子賢在兩週前也曾說過,「地球暖化是人類公敵、核能不是」。從30年前反核轉而挺核,他的思維變得深廣。不過,童子賢的表態並非特殊個案。事實上,爲了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世界各國正不遺餘力地推動各自的能源轉型,其間不難發現,擴充核能幾已成爲共同選項。這股挺核浪潮從去年11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開始,延續到今年3月35國參與的首屆核能峰會。緊接着,本月初的G7工業國會議後,發佈了一份共同聲明,承認核能爲潔淨能源,可以解決氣候危機,提升全球能源安全;就連會員國之一的德國都承諾,即使不選擇核能,也不再反對核能。

兩相對照之下,童子賢近日對於核能的明確表態,其實是順應了全球潮流。眼前迫切性在於,我國的能源政策再不做調整,除了大規模減碳無望,企業最在意的供電穩定與產品碳足跡都將日益惡化。過往早有多位工商大老出面呼籲政府重新考慮核能,但蔡政府始終不爲所動;如今童子賢一席「能源再轉型」的大白話是否被賴政府採納,值得觀察。

不過,賴清德是智庫董事長,智庫董事是準經長,提出建言的是智庫副董事長,從這個脈絡看起來,似乎意味着520之後的不一樣。無論如何,對於新政府可能揭示的新能源政策,我們願意給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