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失衡的正義 臺灣司法危機

圖、文/今週刊

5月20日上午,總統英文面對全國民衆發表就職演說時,有一段話讓現場羣衆爆出最熱烈掌聲,她說:「司法無法親近人民、不被人民信任、司法無法有效打擊犯罪,司法失去作爲正義最後一道防線功能,是人民普遍的感受。」開放與對話,是司法與社會重新建立互信的關鍵。增加法官社會歷練、法官晉用多元化、判決文書通俗化、人民參與審判、強化法治教育,則是增進法律界與民衆對話的具體方案。法律爲何難以親近?第一線司法官自省

當司法改革口號震天價響,體制內的司法官做何感想?《今週刊》邀請曾嘗試在體制內推動改革的檢察姚崇略,分享心路歷程。「我做的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因爲對沒有能力律師的犯罪被害人來說,唯一能幫助他們的,就只有檢察官了。」姚崇略表示「司法這麼不被信任,法律人當然也要檢討。大家一直批評法官太年輕,我覺得年齡不是最大的問題,且當了十年律師,轉任法官一定比較好嗎?關鍵在司法官養成教育有沒有好好做,我們要繼續延續背判例、解釋的教育嗎?還是可以讓實習時間拉長、增加司法官的人生經歷。」「以我的經驗,司法官養成太着重判例和書類格式,這很有問題。法律人其實都知道,書類是給上級審看,不是給一般民衆看的。當我開始習慣這種法律語言,不知不覺地,我也忘記怎麼用一般人能理解的方式對話。法律語言和一般語言的落差一定要解決。第一線的檢察官或法官,要讓當事人覺得司法有好好處理他們的事。我也希望政府多做基礎法治教育,讓更多人理解我們在做什麼。」不能再等!臺灣司法改革的4大主張

主張一、開放部分司法官名額,專供具實務經驗者報考。增加受訓司法官實習時數。增加律師轉任法官名額與誘因。主張二、強化落實法院調解機制,減少無謂訴訟。檢察官採任務編組、賦予檢察單位過濾匿名告發案權力。主張三、法院落實發言人制,說明重大判決理由。司法文書改採簡明文字。推動人民參審、審判全面錄影直播。主張四、基礎教育增加法治課程,讓人民更熟悉司法功能與運作民主,過去20年來已成爲臺灣社會的基石定期國會選舉,是檢驗民主的重要指標;臺灣民衆用手中選票,選出立法委員爲我們制定法律,可見法律其實源自於人民的集體意志。既然司法屬於人民,司法改革當然也是每一個人無可迴避的責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018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又老又男 中華民國缺官真相

別學中國「講關係

羅秉成:一臂所及的冤獄都要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