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臺灣青年的機會

如果你是缺乏舞臺表現的人才,那麼南向絕對是選項之一,出發前,多聽、多看、多學,就能在異國一展長才。

文/洪寶山

印度總理莫迪出訪德國,會晤德國總理梅克爾雙方事前還舉行聯席內閣會議,也簽訂一系列協議。梅克爾在聯合記者會上更讚揚印度是可靠的盟友原本看似不怎麼搭上關係兩國,會有怎樣的連結?姑且不論梅克爾與川普唱反調,反對保護主義,把視角放大來看,印度十三億的人口紅利並不亞於中國,當然也是德國想打進的市場,與印度打好關係、切進印度市場,對德國擴展貿易來說是正確的道路

德印兩國的合作臺灣又有何可借鏡之處?這是我想談的。對臺灣來說,印度也是我們新南向重點國家之一,尤其莫迪和梅克爾都提到青年職訓,衆所周知,青年職訓是德國的強項,印度有數億年輕人若德印兩國在此方面緊密合作,將印度青年訓練成一批又一批的可用大軍,當這批大軍成爲中流砥柱,未來印度經濟會是如何?反思,臺灣新南向的強項又在哪?

先從臺灣青年的現象面來看,低薪勞應不容否認的事實,跟着新南向走是否會有新契機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曾說過,「臺灣年輕人不是沒有人才,是缺乏舞臺。」他認爲政府應該扮演年輕人的後盾,而他對年輕人未來十年新戰場的解答,就是「新南向政策」。

如果我們只是把東協或印度當作有低廉勞力工廠而去淘金,那麼沒幾年後淘到的就是沙而已。逐低成本而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於南向,我們要翻轉思維,把它當成廣大的市場,重視其消費力,才能搭着其成長力道扶搖直上,臺灣年輕人要的就是現在這個機會,去找臺灣之外的舞臺。

試想,當年臺商到中國發展時有看到這點,是去做品牌,而非只是打造代工基地,現在境況是否又會有所不同?做品牌需要很多的軟實力,臺灣的實力不容小覷。雖然比起德國,我們的職訓差距很大,但憑藉一、二十年代工累積的經歷,臺灣科技養成這一塊絕對有着完整的歷練,可以讓東南亞的青年學子到臺灣受教育,以及讓臺灣受過訓練的年輕人南向發展,讓人才互相流動文化彼此衝擊,擴大臺灣的影響力,自然就能帶動經濟正向發展。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75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