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早防控勝過事後紓困! 強化基層防疫效能爲首要之務(金傳春、陳世英、顏慕庸、詹大千、趙黛瑜)
●金傳春/臺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陳世英/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兼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顏慕庸/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詹大千/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趙黛瑜/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
臺灣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因Alpha與Delta變種病毒各在不同縣市出現社區感染,致使當地的醫護、醫檢與地方防疫人員疲於奔命!警醒我們未來新冠變種病毒若在臺灣不同縣市同時流行,甚萬一不同變種病毒不期而遇致生嶄新的頑強變種病毒,我們該如何運用最新科技提升防疫效能?
檢視防疫機制
首先,反省Alpha病毒失守處,是否現在防護均已補救到位?在邊境控管上,指揮中心察納雅言,決定7月1日入境普篩,最後入社區前,再作第二次PCR檢測,大幅降低病毒持續由國外入侵的風險。
當初清真寺未執行實名制,而目前全國店家QR codes簡訊實聯制,必須能實際運用於疫調與風險通知。在「早期」察覺社區傳播上,各地紛紛成立「篩檢站」或「機動快篩隊」,與民衆可至便利商店買檢測試劑自我檢查,快速提升民衆篩檢的主動性與可近性。
流行初期茶藝館人員未戴口罩,或疫情爆發接觸者速奔臺灣南部,再再顯示防疫電視宣導與民衆實際配合度的落差及民衆無可避免的防疫疲乏,是未來社區防疫必須面對的挑戰,尚需衛生教育持續評鑑改進與提供指引。
以Delta病毒變異株至今在全球流行近百國,所到處多造成該地再一波疫情,若未規劃妥,易拖垮醫療體系,加上隨之的封城或延遲解封,庶民經濟大受波及,影響民生與社會問題。
顯然地,我國現在各衛生局負責防疫的疾管科人力單薄,無法應付來勢洶洶的變種病毒,加上疫苗量嚴重不足,最可能傳播病毒的族羣,常未排到疫苗,再加上感染變種病毒未必發病,往往待蹦發多起病例後,亡羊補牢往往事倍功半甚或爲時過晚!
▲確診者所經之處都會進行消毒作業。(圖/記者屠惠剛攝)
提升基層新冠病毒防疫力
因此,筆者誠摯提出下列建議:
(一)人口數大及有空/海港的縣市,宜擴大疾管科的防疫專業人力,提高薪資,吸引具微生物學、免疫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及衛生政策管理的年輕優秀人才,百年大疫須有應急處理涌現病患(surge capacity)之機制與量能。
(二)爲提升「社區防疫」效能,宜建立如臺北與高雄兩市基層院所的「疾病偵測系統」,串聯中央的醫院急/門診症候羣偵測系統,在各縣市衛生局疾管科由專人負責,強化每日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呼吸道症候羣偵測。
一旦遇異常警訊,導入機動快篩隊,使用可大量快速檢驗法,如抗原快篩、快速核酸檢測及池化血清(pooling serum)核酸檢驗,以大環內縮的方式進行大範圍造冊篩查,儘早發覺病例,檢測陽性與陰性者分別施予不同衛生教育、管理與必要追蹤。
(三)凡過去曾得感染、打過完整疫苗劑數仍感染者、來自高發生率國/地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社區羣聚病例及如彰化最近案例隔離期滿卻病毒量仍高的五條件,均需進行病毒全長基因定序。
另可每週在人口密集或曾流行處隨機抽樣,並以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法,由不同變異的病毒亞羣(subvariants)百分比隨時間之趨變,預測哪些亞羣未來可能將增流行趨勢,從而馬上強化圍堵。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預測哪些亞羣未來可能將增流行趨勢,從而馬上強化圍堵。(示意圖/記者周宸亙攝)
(四)流行地的疫苗施打須快速,考慮流行病學特徵與接種順位的施打率,儘速往下開放,提升接種率,也讓不顯性感染(asymptomatic infection)高的年層與傳播機率大者能接種一劑,優先打斷傳播鏈。
(五)以「疫情國家隊」進行全盤規劃、研發改進數位偵測、分子檢驗、治療藥物、疫苗生技與栽培微生物演化流行病學家,以前瞻眼光科學防疫,盡「早」防控疫情,而非僅「事後紓困」!
綜言之,我國疫情指揮中心宜着眼未來長遠規劃,面對千變萬化病毒,必須部署強化各縣市的基層防疫效能與科學抗疫能力。
熱門點閱》
► 沈政男/疫情證明科學重要性 臺灣政治必須科學治理!
► 葉庭瑜/最強疫苗留給邊境防守 彈性優化接種規定
► 張宇韶/習近平建構「崛起意識」 解決臺灣問題是「洗刷百年恥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