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20年現況篇/金融市場多變 金管會監理挑戰大

20年來,臺灣金融產業蓬勃發展,金管會掌管的金融資產規模已達上百兆元。聯合報系資料照

維持金融穩定,是金管會成立之初的重要使命。20年前,金管會從財政部切割而出,當時金融業資產僅32兆元,20年後,金管會掌管的金融資產規模達上百兆元,臺灣金融韌性與競爭力也有不少量變與質變。

20年來,在金管會層層監管下,金融市場出現了三大重要變化。第一是,金融科技、數位金融快速發展,雖然有助普惠金融,卻也衍生更多詐騙,及消費者保護問題。如今,打詐不僅是府院關切的國安問題,更是金管會與銀行日常工作裡的重中之重。

「前十年還好,後十年變化真的很大,先是電子支付、無現金交易浪潮來了,後來純網銀也來了」,一位資深官員回想,十年前金管會開始推動bank3.0,要鼓勵銀行開立數位存款帳戶時,業者還推三阻四,如今網路時代確立,數存帳戶成爲標配。

官員直言,「在當時環境,很多銀行對於無法面對面開戶的客人『很沒有安全感』,如今數位存款帳戶開戶數已突破2,000萬戶,前幾年疫情肆虐大家喜歡零接觸,更加速另一波金融數位化。」

數位化助長詐騙

數位化之後,很多業務不需人工處理,也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加上比特幣等虛擬資產興起,一旦金流走進虛擬世界,就彷彿掉入黑洞,不僅成爲監理難點,也助長詐騙。

此外,拜金融科技發展之賜,更多非金融機構開始提供「類金融服務」,一時間,BNPL(先買後付)、P2P個人借貸等融資業者及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百花齊放,卻也暗藏陷阱,造成無數受害者,甚至釀成「山道猴子悲歌」。

第二個重大變化是,保險業資產成長速度超越銀行,在金融市場重要性愈來愈高,卻也浮現保險資金去化等問題。

根據中央銀行資料,去年底銀行資產規模比2004年增加1.2倍,保險業則增加了五倍多。

富邦金副董事長曾銘宗說,保險業資產成長比銀行高出好幾倍,使得保險業資產佔全體金融機構資產比重,從20年前的一成,上升到現在的三成多。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表示,三成的比重可說是全球最高,國外大部分是15%,甚至是個位數。

保險業資產快速膨脹,資金去路面臨極大挑戰,可惜,年復一年,國內並未正視並善用這筆大資金,不僅難以挹注臺灣迫切需要的綠能、長照產業,更使得保險業國外投資部位大增,匯兌成本居高不下。

資金出路待解決

李長庚日前在法說會上說,如果臺灣公債殖利率跟南韓一樣是4.5%,臺灣就不需要延長接軌國際新制時間。一位壽險金控高層認同說: 「臺灣公債殖利率現在是1.27%,如果有4.5%,我每天可以吹口哨上班。」

第三個金融鉅變是,臺灣資本市場規模快步茁壯,卻不夠多元。2004年金管會成立第一年,臺股市值15兆元,今年4月已擴張至71兆元,大增近四倍。

臺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楊嶽平說,這幾年來,臺股市值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逐年提高,「臺灣是超級前段班,不僅贏美股,也比鄰近的日本、南韓好,跟新加坡則是互有消長。」

儘管如此,這十年來,臺灣資本市場卻更加走向「臺積電」一個人的武林,缺乏更多的新板塊、新經濟明星。澳洲蒙納許大學法學院教授臧正運直言,臺灣在資本市場的多元性、新創募資與國際化程度等,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臺灣有臺積電,還有不少業者打入國際AI大廠供應鏈,理應最有條件發展『亞洲那斯達克板』,很可惜,臺灣沒有這麼做!」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指出,金管會或許難以獨力促成亞洲那斯達克板,但是整個國家沒看見機會,非常可惜!

臺股市值、本國銀行資產規模、壽險業資產規模變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