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觀察|創新藥械如何克服落地障礙?中外企業多方協作打通“最後一公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着醫療行業的迅猛發展和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新藥和高質量醫療設備的普及不僅需要“可獲得性”,還必須確保“可負擔性”和“合理使用”。
目前,國家醫療保險的基本原則是廣泛覆蓋和保障基本需求。近年來,在政策的推動下,更多真正需要的創新藥品被及時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範圍。然而,這些創新藥品的高昂價格對醫療保險基金的持續穩定運行構成了重大挑戰,大量高價值創新藥品的加入也加劇了醫療保險基金的壓力。因此,許多新藥、新材料、新設備由於價格因素,可能難以迅速被納入保障體系,探索構建多元化的支付體系顯得尤爲關鍵。
隨着多元支付明確成爲政策層面推動新藥及醫療可及性、支持產業發展的關鍵點。今年,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再次吸引了廣泛關注,在這個“一站式”平臺上,可以遇見全球十五大藥品巨頭和十大醫療器械企業,總能感受到藥械企業對於“醫療保障”“先行先試”“患者可及性”的高度關注。
打通藥品可及性路徑
一顆藥到患者手中,傳統路徑很複雜,橫向要跨越不同行業,包括生產端(藥企)、醫療服務提供端(醫院、醫生)、支付端、零售端(藥房)等諸多環節,縱向要跨越不同等級,醫院有公立、社會辦醫、國際等等,支付方有醫保、不同的商業醫療險、不同城市惠民保等等。如此紛繁複雜的信息,常令非專業的患者不知所措。
特別是對於高價值藥物而言,尋找醫藥創新和社會保障負擔之間的平衡解決方案,以創新支付方式進一步發揮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作用,激發藥品創新活力,鼓勵和促進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成爲關鍵。
近期,隨着《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的出臺,發展創新藥已成爲國家醫藥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創新支付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覈機制,合力助推創新藥突破發展。
與此同時,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指出,要加大創新產品醫保支付支持力度,對符合規定的“新優藥械”產品及時研究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會長傅大煦在進博會上指出,近年來,生物醫藥行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特別是在細胞治療領域,CAR-T細胞治療技術已經成爲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高昂的治療費用給患者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在保障患者權益的同時,減輕社會保障負擔,成爲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們希望通過創新支付方式,爲CAR-T細胞治療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爲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國內已經獲批的CAR-T療法包括復星凱特的阿基侖賽注射液、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馴鹿生物的伊基奧侖賽注射液、合源生物的納基奧侖賽注射液、科濟藥業的澤沃基奧侖賽注射液、傳奇生物的西達基奧侖賽注射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陶榮教授指出,CAR-T細胞治療產品作爲一種創新療法,已在中國獲批上市6款藥品,爲血液瘤患者提供了一次性、定製化的潛在治癒方案。“復旦腫瘤醫院已爲數百位患者提供了CAR-T治療,獲得了顯著的療效。陶教授也呼籲CAR-T細胞治療等高值創新藥品創新支付方式,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能夠用得起、用得上高價值創新藥品。”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在商業保險方面,2018年8月,CMS(美國醫療保險與醫療服務中心)出臺規定,額外給CAR-T產品50%的藥價作爲額外補貼。通過醫療保險B部分,CMS將爲接受吉利德CAR-T治療的患者支付40萬美元,爲接受諾華CAR-T治療的患者支付50萬美元。Kymriah(諾華)和Yescarta(吉利德)的價格分別爲47.5萬美元和37.3萬美元。在醫保和商保承擔了大部分治療費用,國外患者仍需要支付20%的治療費用。
西南證券分析稱,美國醫保支付體系推動CAR-T療法商業化進程,國內CAR-T藥物降價仍具想象空間。美國當前CAR-T療法報銷政策下,CAR-T細胞治療產品納入DRG打包支付,創建新的MS-DRG,利用DRG付費“結餘留用,超額自負”的作用機制,有效控制CAR-T產品治療費用,減輕患者負擔,同時降低Medicare支付壓力。在國內,目前CAR-T藥物納入醫保仍存在困難,CAR-T降價仍然具有想象空間。
藥械與商保聯動加速
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於創新藥支持力度空前,然而現實的桎梏在於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基本醫保在維持資金正常運轉的同時需兼顧公平性,確保醫保支付的可持續性,面對巨大的患者羣體和多元化健康需求,如何降低患者醫療支出、實現創新藥物可及,成爲當下一大議題。
從進博會各家藥械企業的合作方向不難看出,更多的藥械企業對商保持積極的態度,希望將創新藥的商保準入逐漸納入戰略層面。在本屆進博會上,鎂信健康在多元支付創新上又邁出一大步,推出平臺級解決方案——在一碼直付平臺重磅上線“多元支付”專區。“‘一碼直付平臺’的創新迭代,正是基於鎂信健康在多元支付領域的深厚佈局。多年來,我們持續構建優醫、好藥的健康生態,創新多元化、定製化的保障方案,實現了患者、醫藥、保險的多方共贏,推動‘多元支付’成爲共識,加速創新藥械多層次的落地應用。”馮昊表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進博會現場觀察,衆多跨國和本土藥企與鎂信健康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及合作備忘錄,併成爲平臺首批的入駐企業。其中包括第一三共、輝瑞、吉利德、羅氏製藥、諾和諾德、史賽克、衛材、武田、雅培、華東醫藥、科倫博泰、泰諾麥博、馴鹿生物、藥明巨諾、再鼎醫藥等。中外藥企其攜帶各自重磅創新成果陸續入駐平臺,致力爲中國患者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保障方案。
除了藥企,醫療器械企業也在聚焦提升醫療服務可及性。例如,史賽克也宣佈與鎂信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結合各自業務領域的優勢,共同探索商業健康險,攜手提升創新醫療產品和服務的可及性與應用效率。此前,史賽克曾在鎂信健康的支持協助下,成功將InSpace可吸收植入式球囊納入上海城市補充醫療保險“滬補保”。InSpace可吸收植入式球囊於第六屆進博會首次面向公衆展出,並於2024年7月在中國獲批上市許可。
對此現象,鎂信健康馮昊表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持續發力。醫藥和保險政策的雙向互動,必然帶來行業的雙向奔赴。去年,上海"滬28條"率先提出要推動將更多優質的創新藥械納入商業健康保險支付範圍,提升創新藥械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統籌用好商業保險等政策,合力助推創新藥突破發展。”此外,在保險“新國十條”中也提出“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豐富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形式,將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應用納入保障範圍。”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單一支付方市場環境中,創新醫藥的商業化模式愈發充滿挑戰。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醫保基金的壓力也隨之而來。此外,隨着生物醫藥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週期,處於後端的支付環節不僅影響創新藥的商業化進程,也可賦能產業前端的研發、臨牀、融資等環節。商保作爲醫保之外重要的支付手段,已經成爲創新藥進入市場的“必選項”。
隨着政策紅利的推動和行業融合的加深,創新藥械的多元支付機制不斷完善,醫保外的支付方案也日趨多樣化。
在國家倡導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大背景下,社商配合,形成創新藥械的“多方共擔,多元支付”的機制勢在必行。多元支付不僅爲老百姓用上“新藥、好藥、特藥”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必將促進醫藥行業進入“高研發投入—高市場回報—高研發投入”的良性創新循環,成爲“點燃”產業發展和升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