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尋泉:溪多寬 牀就有多寬
那幾天,濟南升溫,直到傍晚才從位於縣西巷的酒店走出,心裡設計了一條路線,8點鐘前趕到大明湖看燈光秀。
濟南核心城區與明成化二年德王朱見潾所建德王府有關。德王不在德州,卻跑到濟南。只要你瞭解過“靖難之役”對德州城的破壞,以及這位少爺的貪圖享樂,就不難猜出,當然是因爲濟南府更養人。先皇在位時沒被批准,等哥哥朱見深一即位,濟南最繁華地段就開始了大興土木。東至縣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後宰門街,成就了明代濟南城中最大建築羣。
現在,濟南人很少再提德王,倒是冥冥之中自有風水。赫赫有名的中央泉,位於縣西巷2號,40號的院中泉井,被附近街坊稱爲“尺子泉”,是地下水位“監測儀”。魯菜代表菜“九轉大腸”即起源於這裡的九華樓,《中國名菜譜》裡的“細饊子”則起源於這裡的鐘興和,清代著名的中藥店太和閣,也坐落於此。
縣西巷往南走,就是泉城路。路面卻以青石板鋪就,雖車人同行,總覺得是步行街。當地朋友說,小時候老在這裡玩兒,青石板上能踩出水來。最好笑的是,居然看到一家倒閉了的星巴克。
一直往西,就可以走到趵突泉和五龍潭泉羣,不過我們在中途的芙蓉街拐了彎。
從毛面青石板轉到光面青石板,我被全天下一色一樣的小吃給擠熱了——當地朋友卻說,別看它現在成了小吃一條街,原本可有文化了。
街道中間原有一條通向文廟泮池的溪水“梯云溪”,與騰蛟泉、起鳳橋一樣,寓意士子們由此青雲直上。清康熙年間,梯云溪被部分改建爲石板下的暗溝,磚石砌壁,沙土鋪底,溪水常溫,水流通暢,與溪邊民居行程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後來,民居增多,芙蓉街北段街心的梯云溪用石板覆蓋爲暗溝。
錢行、銀爐、當鋪、書坊、首飾鋪、古玩鋪、鞋帽鋪、綢布莊等一家挨一家,說的是清朝盛景。現在也沒變,也是一座座鋪面擠擠挨挨地佔滿了街,年輕人鼓起光潔的蘋果肌,在泉水邊笑着拍照。
而朋友所說的文化,要一直往裡(北)走纔會心領神會。關帝廟外有人在打電話:“好好考試,考完後帶你去玩!”心想,這位父親,你該再往裡面走兩步,去宋代創建的府學文廟打電話才應景。左文右武,就在相距不到500米處。
關帝廟
可能是身在北方,下意識不用導航,方方正正沒有迷路之憂。哪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完全沒有規則的彎曲小街,也不見得馬上查地圖看巷名,而是,順手買了兩斤山東煎餅,在參天臭椿樹下嚼着,東張西望間,看到路名:東花牆子街。咖啡館、民居、魯菜館、油旋鋪……零零星星散落在這條曲裡拐彎兒的小街上。無論民居被做成了什麼業態,不變的是黑色門板、紅色對聯、尺高門檻。
在濟南老街上,無論什麼門面,左右都有對聯
濟南小吃油旋
一座西式基督教堂出現在眼前時,曲水亭街到了。據說從前,街上多數人家院裡都有盆口大一眼泉井,清澈透底,水到井沿也不外溢。用水時把桶摁入井中,提水出來不廢功夫,泉水便又汩汩溢至井沿。“現在喝自來水長大的小孩哪裡知道這些”,朋友說。大概,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不甘和驕傲吧。
曲水亭街
各種衚衕像毛細血管一樣穿插在街道兩側
看時間差不多了,就改往大明湖方向走,路過百花洲。
芙蓉、百花、曲水……“山東大漢”把山東人給說粗了,細膩還是有的,藏在深處。大明湖南有一池,名百花洲,百花洲以南有一座百花橋,百花橋街因此得名,《歷城縣志》中記“百花橋街德府後”,不知道是德王會選地方,還是王府造就了一地的風水。
日落百花洲
過了百花洲就是大明湖。《老殘遊記》後,人們不會預料到大明湖會在瓊瑤奶奶的手裡成爲網紅,每一個在湖邊拍照的人都成了夏雨荷。向西湖學習後的大明湖,也實行了免門票制,皆大歡喜,反而帶動了旅遊業。如今,每週二和四晚上有燈光秀,好也不好。不好的是,半個湖被攔住,無法通行。
精髓卻在最後。夏夜晚風裡,無目的地走在百花洲另一側小路上。掀開門簾,進深夜食堂要了一小瓶清酒。微醺時走出,前面還有一家門頭頗先鋒的酒吧,介於鬧吧和靜吧之間,西塘風麗江風隨你說吧,都是夜的恩賜。想起看看路名——後宰門街,直覺是後人簡化了。果然,原爲“厚載”,厚德載物之意。
這等雅趣,還和那位享樂主義者德王有關。德王府的北門便是厚載門。因鄰近百花洲、曲水亭街、珍池、珍珠泉等,此地一直是風水寶地。
“珍珠泉水流入後宰門街東頭的珍池,珍池水又從後宰門街南側的民居中穿牆越戶,注入西頭的曲水亭街溪流中。”光是這一說就讓人神往。那位坐在我旁邊喝酒的先生說,“後來水少了,人們便在溪流中蓋起了房子。我們家牀下就是溪水啊,溪多寬,牀就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