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區新華路30號小區微改造試點項目獲居民肯定
兩年前“想逃離” 如今想“留下來”
活化歷史街區
共建共治共享
中午11時30分,花都區新華路30號小區,有媽媽牽着小孩在小區散步,居委會活動室裡幾名老人正準備吃定製的午餐,剛從外辦事回來的居民將電動車停到車棚,插上電源充電。而以往,該小區只有簡陋的停車棚,電線雜亂無章,人行道路破損,通道雜物堆積,1600多居民生活不便。通過老舊社區微改造,這些都成了過去式。
2016年,30號小區微改造項目納入廣州市城市更新微改造計劃。作爲花都區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的首個試點項目,30號小區微改造的每一步都可能成爲花都區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的“指引”。
如今,在政府、居委會、居民、設計單位等多方協作下,小區的微改造工作基本完成。環境改善的同時,項目過程中小區居民參與基層公共治理的案例,也是花都區乃至廣州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探索。
改造檔案
新華路30號小區
位於花都區新華街,樓房26棟,戶數約606戶,常住人口約1680人,建築年代多爲上世紀80年代,外立面較爲破損。2016年,30號小區微改造項目納入廣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計劃,改造投資763萬元,自2017年10月動工,目前已基本完成。
微改造主要內容包括房屋建築本體和小區公共服務兩大部分,從硬件和軟件上全方位改善和提升小區環境品質。包括大樓外立面整飾、維修小區圍牆、更換小區排水管網、維修小區道路及樓間破損甬路、維修完善人行道安全設施、在居民樓盲點加裝照明設施、維修非機動車停車棚、提升小區綠化、在斜坡路段加裝扶手和護欄等幾十處工程。
1
一些居民對微改造的理解有所偏差,認爲所有地方都可改造,但實際上微改造有專門的指引,在這方面政府部門和社區應做好宣傳和溝通工作,避免產生誤會。
2
社區微改造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實實在在要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不過也有居民的想法是讓小區儘量變得漂亮。在這一點上,30號小區最終方案得以堅持值得肯定,但應注重在相關知識方面的普及。
3
30號小區的改造充分調動了居民提建議的積極性,工程也順利推進,但也有居民擔憂改造效果無法長期保持,建議選取評價較高的物業公司,完善後期管理。
改造前救護車沒法進小區
花都區新華街秀全公園對面就是30號小區,26棟樓圍成了一個規則的長方形。一眼望去,樓房多是5至9層,大多建於上世紀80年代。
走進小區,第一感覺就是整潔、乾淨。樓與樓之間的主幹道嶄新平整,交通線清晰,車輛擺放整齊。小區所有樓房的第一層外立面都刷成了黃色,格外明亮。
就在兩年前,小區遠不是這樣,不少居民都想着如何“逃離”這裡。新華街道辦商南居委會主任陳少嫺介紹,由於小區建設年代比較久遠,社區內人行道路破損,停車混亂,缺乏合理的規劃也導致“三線””(電力、電信和有線電視電纜)亂拉,基礎設施陳舊,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
“連救護車都進不來的。”82歲的利伯介紹,有次小區有老人急病,因爲小區內的道路上車輛亂停亂放,過道雜物亂堆放,救護車無法進來,只能把老人擡出去。利伯說,在小區生活了20多年,環境是一天不如一天。
2016年,30號小區被列爲花都區首個老舊社區微改造試點項目。這開啓了居民、設計單位和政府部門之間較爲漫長的一個溝通過程。
瞭解居民最迫切的需求
小區的微改造由政府財政負擔,居民雙手歡迎,但希望能改造儘可能多的地方。“但畢竟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有限,且廣州市出臺了改造指引,明確了改造範圍。”花都區城市更新局局長袁輝明說。
他介紹,項目開展前期,區相關部門多次組織召開會議,從居民需求、政府投入、改造目標等多方面對每個專項進行可行性研討。同時,居委會組織居民代表對改造項目進行意見徵詢。
居民意見得到最大程度的表達。袁輝明介紹,居委會將大家認爲小區目前最急需改造的地方提出來進行討論。由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樓長、熱心居民、五老人羣組成的微改造建設管理委員會還將亟須改善的社區問題列出清單,挨家挨戶發放問卷並收集居民對改造的期望及意見。
收集意見之後,項目聘請專家進行評審。“有些問題居民不一定想得到,比如消防通道和設施的安置,老舊小區很多都不合格,這是微改造的一個重要工作。”袁輝明表示,這就需要部門和專家的專業意見。
在考慮所有意見之後,最後確定改造內容,並進行公示。“公示過程中如果居民還集中反映了問題,仍繼續考慮。對於一些爭議較大的問題,微改造建設管理委員會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商議,讓最終結果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認可。”袁輝明說。
改造更注重“裡子”工程
近一年時間的意見收集結束,2017年10月,30號小區微改造工程動工。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
改造主要內容包括房屋建築本體和小區公共服務兩大部分。實際上,小區微改造很大部分資金都花在了公共區域硬件的更新換代上。而這部分,有些是居民看不見的“裡子”工程,比如更換排水管網。“以前的管網老舊了,而且雨污不分,一到下雨小區裡很多地方都是臭的。”陳少嫺介紹,小區最新的排水系統和化糞池已經完全合格。
此外,公共區域道路及樓間破損甬路得到翻新,小區圍牆翻修,居民樓盲點加裝照明設施,斜坡路段加裝扶手和護欄,小區綠化提升,這些都改善了小區的環境。尤其是小區凌亂的電線得到了整理,規整統一,電線外還加裝了一個綠化隔離板,與一樓明黃色的外牆呼應,溫馨和諧。
袁輝明介紹,改善“三線”問題不僅美化了小區外貌景觀,而且減少了安全隱患。“30號小區微改造項目總投入爲763萬元,其中市財政投入213萬元,區財政投入450萬元,新華街道辦投入100萬元。”袁輝明表示,這些錢必須也確實花在了刀刃上,“裡子”工程爲主,“面子”工程爲輔,這是一開始就確定的。
南都記者還發現,30號小區樓間距較大的兩棟樓之間建了嶄新的車棚,裡面每隔不到兩米便有一個插頭。“微改造搞得最好的就是車棚,整個小區建了四個車棚,每輛電動車每月繳35元就可以隨便充電。”陳少嫺介紹,此舉爲電瓶車充電提供了極大方便,也減少了安全隱患。
當然,居民對社區的改造是滿意的,它留住了小區居民的心。“現在可以種樹,還可以在旁邊擺花盆,比以前好多了。”利伯笑着說。
而對於花都區城市更新局來說,30號小區改造的順利推進,提供了諸多可複製的經驗,尤其是如何協調各方意見。袁輝明說,尤其是微改造建設管理委員會,在方案商議過程中起着重要的協調作用。
採寫:南都記者 蔣臻
實習生 汪代玲
攝影:南都記者 何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