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中國汽車出海不可承受之重
撰文/ 溫 莎
編輯/ 黃大路
設計/ 琚 佳
不出海,就出局,已經成爲中國品牌的共識,但到底該往哪裡去?
2024年,世界新汽車技術合作生態協會、中國汽車產業出海協作會一共舉辦了兩場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海外商務考察活動。
開年的第一站是北美,途徑洛杉磯、墨西哥城、蒙特雷、薩爾締約以及拉斯維加斯,年中的第二站是東南亞,到訪了曼谷、羅勇、春武裡、檳城、吉隆坡、馬六甲6座城市。
帶隊的世界新汽車技術合作生態協會會長,軒轅之學校長賈可博士表示,首先選擇這兩個地方,是因爲他們對中國汽車具有不同的意義,前者主要是着眼於國際汽車品牌,一個主要服務中國人擁有的品牌。
國際汽車品牌主要來自西歐和北美,前者是汽車發源地,後者是全球經濟霸主,面對中國電動車的後來居上,歐美無一例外的舉起了政策的大棒。
6月5日,傳聞中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增加臨時關稅的政策還沒有出臺。路透社稱,歐盟委員會推遲公佈對華加徵關稅,是爲了避開6月6日至6月9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
香港《南華早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有歐盟官告知中國汽車製造商,預計歐盟委員會將從7月4日起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汽車商業評論瞭解到,大概會加到25%左右,比美國客氣一點。
美國早在大約在1個月前,也就是5月14日,就已經宣佈將針對電動汽車的關稅由目前的25%提升至100%。美國決絕地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關上了大門。鑑於北美汽車市場本身,除了一些在中國製造的國際品牌汽車進口外,幾乎沒有中國品牌汽車進入,這對於整體中國汽車產業看起來影響不大。
但歐洲就不一樣了,2023年中國汽車對外出口中,歐洲佔比達38%,遠超其他地區。在反補貼調查的陰影中,中國汽車仍然在增長之中。施密特汽車研究數據顯示,今年1-4月,在歐洲包括英國地區註冊的中國製造電動車數量同比增長23%,總計達到11.93萬輛,約佔該地區進口規模的五分之一。
如果歐洲大幅度提高中國電動車關稅,那麼擺在中國汽車面前的選擇並不多,用燃油和混動產品在歐洲人最擅長的領域與它們正面競爭,又或者在歐洲建廠,進行本地化生產,否則只能乾脆放棄。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歐洲顯然是一個進入西方主流市場的重要陣地和潛在增長點。
但是,現在看來歐美的門對於中國主機廠似乎關上了?非純電車型是不是我們另外一條道路?還有,在此形勢下,中國汽車供應鏈出海會不會能夠繼續進軍歐美?如果中國的全球化變成半球化,是不是中國汽車產業不可承受之重?
2024年6月14日-16日,以“想象”爲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China Auto Blue-Book Forum,簡稱CABF)將在北京國測國際會議會展中心舉行。
6月16日上午,在尖峰辯題“中國汽車出海還要不要去歐美?”中將給出我們答案,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答案,包括提問。
NO.12
尖峰辯題 中國汽車出海還要不要去歐美?
闡釋:2023年,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2024年北京車展,全球各地經銷商紛紛涌入,盛況空前。鑑於中國本土市場的飽和和全球汽車市場中國品牌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積累的力量,未來還是有顯著的增長空間。歐美是全球主要汽車市場,但是面對美國100%的關稅和歐盟即將落下的加稅大棒,中國汽車出海還要不要去歐美?
本主題辯論建議從4個方面展開:
1)中國汽車出海的增長空間還有多大?這個空間在哪裡?還有多久的紅利期?中國電動車出海之路正在受阻,燃油車和混動車的出海還有機會嗎?
2)中國汽車出海難在哪裡?馬斯克說,“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電動車企能摧毀巨大多數的企業”,但各國的貿易壁壘不會沒有,中國要如何應對?生產的本地化和產品的本地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要承擔很大風險,中國汽車要如何實現高質量出海?
3)歐美國家是中國汽車必須要攻克的市場嗎?如果只是半球化,能讓中國汽車突圍嗎?
4)中國汽車供應鏈出海的路徑?歐美是不是我們還能夠進入?該如何定義中國汽車出海的成功?
我們應該向誰提問?我們應該如何提問?歡迎大家對我們的尖峰辯題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歡迎大家報名參加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CABF 2024)。在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到內捲旋渦之際,讓我們一起出謀劃策,爲中國汽車全球化找到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