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與山西交界的乏驢嶺村,地勢險要,歷史悠久

"君不見太行山,撐天拄日高鬱盤。""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唯有太行山,修供獨殷勤。"關於太行山的描寫從古至今從來沒有停歇,太行山裡的故事也不知流傳了幾百年。在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更是牽絆住了日寇的腳步,留下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曲《太行山上》就是對這裡最大的讚美。

正太鐵路就是如今的石太鐵路,連通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是溝通山西河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運輸線,鐵路像一條巨龍蜿蜒在太行山的深處,時而沿河谷而上,時而穿梭于山洞之間,時至今日依舊有無數列車通行。

說到這條鐵路就不得不提娘子關,娘子關位於山西河北的交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日軍就將娘子關列爲重要戰略目標,兵鋒直指山西,沿正太鐵路而上,在乏驢嶺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遭遇了頑強的抵抗。乏驢嶺也一下子讓我提起了濃郁的興趣,決定前去一探究竟。

乏驢嶺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句話說"欲奪娘子關,必佔乏驢嶺。"可見這裡扼守晉冀通道,古長城、古炮臺在此都有遺蹟。到了1901年八國聯軍就計劃着在此集結攻佔娘子關,可後來兵敗娘子關,打亂了其進軍山西的計劃,但在乏驢嶺卻留下了許多法國人建造的元素,從大橋到炮樓都是法國人遺留的產物。

乏驢嶺位於石家莊井陘縣,距離井陘縣城微水鎮將近20公里,不過距離井陘的老縣城天長鎮卻近在咫尺。在這裡完全沒有都市的繁華,歷史悠久的古蹟和靜靜流淌的綿河水交相輝映似乎是在訴說着一段過往。

沿河而上,山勢愈加險峻,路旁的民居盡顯地域特色,灰黑色是這裡的主色調,呼嘯而過的大車就是原因,地處山西河北交界,擁有着豐富的煤炭資源,開採了幾十年到處都是黑色的煤炭痕跡,如今煤炭資源已近枯竭,然而留下的印記卻久久不能洗淨。跨越大河的吊橋年代悠久,如今早已不能通行,殘破的橋面就成了歷史最好的見證。

路邊的採石場也不知何時廢棄,殘破的建築早已沒有了人氣,旁邊的古樹巍然挺拔,見證了這裡的興衰。

乏驢嶺這個名字的由來可謂是仙氣十足,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騎驢來此,他的仙驢倍感疲倦,在此歇腳。還有的民間傳說講張果老和柴榮,驢馱日月、車載名山,前往忻州,途徑此嶺,驢困車覆,因此有了乏驢嶺這個村名。因爲"驢"這個字後人也曾嫌棄,不過仔細一想這可是仙人住過的地方,有好的寓意,也就逐漸接受了"乏驢嶺"這個稱呼。

跟隨鐵路一路向西,不遠就是乏驢嶺村,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長約80米的大鐵橋,鐵橋久經風雨已經顯得鏽跡斑斑,可絲毫不影響它的使用價值,歷經百年,如今仍然是進村子的重要通道,依舊能承載車輛通行。

鐵橋高7.5米寬5.5米,橫亙在兩山之間,距離地面落差足足30米,如果你恐高那千萬別往下看。整個鐵橋沒有過多的保護措施,行走橋上要格外的小心。

說起這座鐵橋那可是非常有歷史了,1905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曾是正太鐵路的必經之地,直到後來1943年石太鐵路改線才停止使用。仔細觀察這座鐵路橋會發現完全沒有焊接的痕跡,都是由鉚釘固定,這也是19世紀流行的鍛鐵技術,包括埃菲爾鐵塔在內世界上許多知名建築都與此橋採用同一種技術。

過了鐵橋眼前出現一個碩大的洞穴,洞口坐着正在乘涼的老人,往裡一走,很快就能感覺到涼氣襲來,在炎炎夏日這裡絕對是避暑的好去處。洞穴很深,一眼望不到底,即使再有勇氣的人也會恐懼黑暗,問了問門口的大爺才知道這個洞直通現在的石太鐵路,也是當年正太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不再有使用價值,就成了村民們日常休息乘涼的地方。

往裡面走,不難發現這裡雖然地處河北,建築風格卻與山西更加接近,幽深的石頭路像是走向世外桃源一樣,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村子裡很難看見年輕人,只有爲數不多的老人坐在自家的門口怡然自得。

村裡到處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痕跡,1937年10月日軍精銳的龍山師團進軍山西,2萬多人的精銳部隊一路上沒有遇到頑強抵抗,直到娘子關前的乏驢嶺。駐守乏驢嶺的是國民黨38軍17師,名副其實的雜牌部隊,缺少重武器,更沒有空中支援,士兵大多是剛入伍不久,缺乏實戰經驗。一萬人打兩萬人,且武器裝備差距巨大,就這樣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在此打響。

17師在師長趙壽山的帶領下異常英勇,與裝備精良的日軍浴血奮戰9天9夜最終幾乎全軍覆沒,消滅日軍四千多人,爲太原保衛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也展現出中國軍人抗戰必勝的決心,如今的乏驢嶺還有當時17師的指揮部舊址供人們參觀學習。

後來八路軍開展的百團大戰,乏驢嶺也是重要的戰場之一,八路軍部隊在此破壞日軍的鐵路線,給予日軍重創,聽當地百姓說在村子裡很多地方都還有當年戰爭時期留下的彈孔,也正是這些彈孔的存在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們勿忘國恥。

村子也是古驛道經過的地方,沿着石板路往裡走走,一片安靜祥和,大槐樹下的石頭房子盡顯悠久歷史,生活在城裡久了,許多東西都變得陌生,巨大的石磨彷彿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另一個年代,一切都是如此的淳樸自然。

走在村子裡不難發現家家的大門都是敞開的,即使是在午睡的時間依舊如此,絲毫不用擔心自己家的東西會失竊,我想或許這裡幾十年如一日都是如此,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村民不多但都十分熱情,偶爾會有賣山貨的大娘,東西也都特別的便宜,不存在以假亂真,也不會欺詐外來的遊客。

村子西側的戲臺已經不知道是從什麼年代就有,這裡曾經也是居民們的重要娛樂場所,在這裡似乎能看到孩童追逐打鬧的場景,能聽到不時傳來的山西梆子。就在戲臺的旁邊還有一座院落,據記載閻錫山曾在此演講,激勵抗日戰士的熱情和決心,似乎又一下子回到了那個崢嶸歲月。

果老廟很小,如果你不留心也許就會錯過,陡峭的臺階像是一種精神寄託,又像是參拜高高在上的神仙,祈求仙人保佑。廟宇建在高臺之上,在這可以看的很遠,把整個村子盡收眼底,廟頂的葫蘆顯得既有趣又不失神聖的威嚴,張果老的傳說給予了村子神秘的色彩,村民修建廟宇來回饋這位仙人。

在乏驢嶺不得不提的就是綿右渠,始建於1958年,引綿河的水澆灌土地,讓20多個鄉鎮,193個鄉村受益,增加了畝產,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據說這座綿右渠比鼎鼎大名的紅旗渠還早,修建紅旗渠的時候,人們還來此參觀學習。

時至今日綿右渠依舊在造福着這裡的百姓,人們還在利用渠裡的水源灌溉農田。綿右渠不僅僅是實際功效造福百姓,更體現出一種鉚足勁頭加油幹,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後世永久的學習。

向遠處望去巍峨的太行山層巒起伏,國道上車水馬龍,只有村子裡安靜祥和,那一段神秘歷史,那一段崢嶸歲月都像村子中的青石一般,深沉而又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