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囤(貴州)囤名考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海龍囤是播州土司的軍事城堡,原名龍巖新城、龍巖囤,修建於南宋末年,本爲南宋王朝與播州豪酋楊氏聯合抵禦蒙軍的戰略工程。明萬曆年間,播州土司楊應龍重修海龍囤,使之成爲對抗明廷的軍事堡壘。龍巖新城、龍巖囤的稱呼僅見於播州土司對海龍囤的指稱,史料記載中均稱之爲海龍囤。海龍囤、龍巖囤的名稱,與周邊的海龍壩、海龍塘、龍巖山等地名相關。

關鍵詞:龍巖囤 海龍囤 海龍壩 海龍塘 楊應龍

海龍囤修築於南宋末年,應抗擊蒙古軍的需要,南宋政府與播州楊氏合作修築,建於龍巖山巔,初名爲龍巖新城,後又稱之爲龍巖囤。至明代,已經稱之爲海龍囤了。明代播州土司楊應龍之所以仍稱之爲龍巖囤,與龍巖囤歷史相關,龍巖囤是地方勢力與中央王朝合作修築的,是地方豪酋對中央王朝認同的見證。同一時期,外界都稱之爲海龍囤。至於說平播後,朝廷將龍巖囤更名爲海龍囤,意爲“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既沒有史料證明,也與相關的史實不符。海龍囤囤名與周邊的海龍壩、海龍塘等地名相關。

一、海龍囤的修築及影響

海龍囤究竟修築於何時?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宋史》中並未記載海龍囤。1972年,楊文墓發掘清理,發現了《楊文神道碑》記載:“寶佑丁巳(1257年)······呂公與楊君相會,面言當爲申朝廷行下□□制閫,置一城以爲播州根本。我且住黃坪以蔽沅、靖,於是築(龍)巖新城。”龍巖新城修建始於1257年,目的是爲抗擊蒙軍,“置一城以爲播州根本”,龍巖新城即龍巖囤,後來稱之爲海龍囤。

1259年,蒙軍與南宋軍隊大戰於重慶釣魚城,蒙哥大汗親率四萬軍隊攻打釣魚城,結果蒙軍戰敗,蒙哥戰死於軍中,蒙軍撤退。釣魚城戰後,蒙軍撤走,並未進攻播州的海龍囤。

海龍囤四面陡峭,易守難攻,是一座軍事堡壘,不適宜日常生活所用,從南宋末年修築,一直處於閒置中。明代萬曆年間,楊應龍重修海龍囤,作爲其反叛朝廷、對抗明軍的城堡。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從2012年開始,貴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遵義海龍囤遺產管理局對海龍囤考古發掘,到2014年,對海龍囤的調查清理基本完成,“囤頂‘大城’南北城垣、‘土城牆’及其門址應屬南宋時期遺存。現存的銅柱關、鐵柱關、飛龍關、飛虎關、朝天關、飛鳳關、萬安關、西關、後關及與它們相連的城垣主要爲明代萬曆時期遺存。”考古證實,海龍囤的遺存爲南宋和明代萬曆時期,與史料中記載一致,海龍囤修築於南宋末年,明代萬曆年間,播州土司楊應龍重修海龍囤。

除海龍囤外,楊應龍還設置了養馬城以及龍爪、海雲等囤,“賊黨攻圍(劉)綎,綎擊敗之,追至養馬城,與南川、永寧諸路之師會,連破龍爪、海雲諸險囤,壓海龍囤而壘,是也。”

楊應龍苦心經營的天險軍事城堡海龍囤,最終沒能抵禦住二十餘萬明軍的進攻,楊應龍戰敗自縊,海龍囤遂爲廢墟。2015年7月,海龍囤作爲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海龍囤纔再次進入公衆的視野。

二、海龍囤名稱的由來

海龍囤位於西南山區,距海遙遠,無海“無龍”,何以稱之爲海龍囤?

(一)海龍囤囤名說

1、“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說

網上最流行的說法是“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龍巖囤”被焚燬,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爲“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播州“改土歸流”分爲兩府,一曰平越府,劃歸貴州省;一曰遵義府,隸屬四川省。

所謂“龍入海”,不能興風作雨,此說與常理不符,也與史實不符,龍入海,正好可以“興風作浪”,民間傳說中四海龍王不正是管控風雨雷電嗎?怎麼“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

根據史料記載,海龍囤在平播戰爭中就被稱之爲海龍囤了,完全不是平播後更名。平播中,左監軍楊寅秋在給自己兒子的信中,稱該囤爲海龍囤,在《黔中與子嘉祚》信中,他說“札營於養龍,距(老君)關十里,待克關之後,賊登海龍囤,環而圍之。”《臨皋文集》中曾8次出現海龍囤的名稱,而不是龍巖囤。可見,在平播戰爭中,海龍囤的名字已經流行,而不稱之爲龍巖囤。

2、軍師說、風水說

軍師說認爲,楊應龍的軍師孫時泰建議將龍巖囤改爲海龍囤,“何以稱爲海龍囤?筆者未見文獻記哉。據傳,龍巖囤重建以後,楊應龍的軍師孫時泰說,龍爲深水神物,遊淺水尚遭蝦戲,居巖上尤爲不利,因而將“龍巖囤”更名“海龍囤”,並派人在囤前修築攔河大壩,蓄水成湖。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壩未築成,負責築壩的將軍被處死,因而築壩處被民間稱爲將軍堰。”

風水說認爲楊應龍把龍巖囤改名爲海龍囤,並攔河造海龍壩,“按民間傳說,龍應該生活在天空或海里,基於此,楊應龍將龍巖囤改名爲海龍囤,欲建攔河壩的地方取名海龍壩。”

“深諳堪輿破解之法的楊應龍,爲解龍巖囤缺水困局,他在重葺龍巖囤時用風水之法破解“旱龍”格,首先將龍巖囤更名爲‘海龍囤’,使‘旱囤’(龍巖囤)帶水。此‘水’非一般之水,而是‘海’水,他藉此意喻自己是海之龍,非一般江河小龍可比。”

軍師說、風水說所言都是楊應龍主動將龍巖囤改爲海龍囤,並且攔河造海龍壩,與“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說完全相反,“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是爲壓制龍巖囤,朝廷將其改爲海龍囤。而軍師說、風水說都是楊應龍因風水原因主動更改囤名,並修建海龍壩。

軍師說、風水說都是民間傳說,並未見諸於史料記載,這種說法爲塑造楊應龍形象而產生的,此說也與海龍壩的歷史相矛盾,海龍壩並非楊應龍修建的攔河壩,而是盛產稻米的河谷盆地。

3、內外有別說

海龍屯考古遺址發掘領隊李飛考察了龍巖囤和海龍囤名稱產生的背景,分析了使用龍巖囤和海龍囤名稱的主體,指出龍巖囤爲楊氏所用,海龍囤爲外界所用,提出內外有別說,“‘龍巖囤’乃早出之名,而‘海龍囤’晚出。若仔細審視,則還能發現‘龍巖囤’乃楊氏的自稱,而‘海龍囤’則是外來者的他稱,內外判然有別。‘龍巖囤’或‘龍巖新城’的稱呼,只出現在‘嚴禁碑’和‘楊文神道碑’這類由楊氏自己撰寫或託人撰寫的碑刻銘文中,不見諸他者所書的傳世文獻裡;相反,‘海龍囤’之名並不見諸楊氏的自我說道,只見載於華夏文人的言論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可能暗含了楊氏因山爲壘的防禦心理,以及他者自水道入囤的進攻態勢。”

內外有別說是在考察碑刻和史料的基礎上得出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此說只分辨了龍巖囤、海龍囤名稱的使用者,並未對海龍囤囤名進一步分析,也沒有探析楊應龍使用龍巖囤名稱的緣由。

4、海龍壩說

陳季君通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整理歷史文獻資料和田野考察的基礎上,認爲海龍囤與海龍壩、海龍塘相關,並進一步指出了海龍囤重要的歷史價值“海龍囤具有險、雄、奇的地理特徵,體現了冷兵器時代據險以抗強敵的軍事防禦思想,是八百年黔北土司文化的物化表現。其地名有着特定的歷史地理內涵,反映了黔北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觀。”

該說是在研究歷史資料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運用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研究方法提出的,因而更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本文即在此基礎上,對楊應龍與龍巖囤、海龍囤的關係展開更爲深入的探討,探究楊應龍使用龍巖囤名稱的原因,並對海龍壩、海龍塘的來源作進一步分析。

(二)海龍囤囤名考

清代學者鄭珍曾考證海龍囤囤名,“龍巖山在城北四十里,(《通志》)岡巒盤曲,(《方輿紀要》)怪石巉巖。(《明統志》按:龍巖,今無此名。)考海龍囤有楊應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所言‘龍巖’,即海龍囤也。其言‘龍巖’稱‘先侯設險’,而自署‘海龍囤驃騎將軍’。則龍巖,舊名海龍,應龍改稱耳。”

海龍囤尚存《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碑文凡373字,並未發現落款。根據鄭珍的考證,楊應龍所言龍巖囤,即爲海龍囤,但他說“龍巖,舊名海龍,應龍改稱耳”,認爲楊應龍把海龍囤改名爲龍巖囤,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海龍囤始建於龍巖山巔,即稱爲龍巖新城、龍巖囤,並非楊應龍所改。這一時期,人們只記得囤名爲海龍囤,淡忘了龍巖囤,楊應龍用龍巖囤的名字,是南宋末年修囤時的名字,絕非楊應龍所改,楊應龍只是重新啓用了龍巖囤的名字而已。

《明史》《明實錄》以及明代的文集中有數十處關於海龍囤的記載,卻沒有一處關於龍巖囤的記載,無疑,明代已經稱該囤爲海龍囤了,但楊應龍爲何還稱之爲龍巖囤呢?

龍巖囤修築於南宋末年,時值蒙古軍南下,朝廷命播州豪酋楊氏修築龍巖囤,目的是抵抗蒙軍,龍巖囤是應中央王朝的指令而修,代表了地方勢力楊氏對中央王朝的認同,對於播州楊氏來說,龍巖囤是值得自豪的工程,是楊氏忠君報國的象徵,這也是明代播州土司楊應龍仍稱之爲龍巖囤的原因,據鄭珍考證,嚴禁碑署名爲“海龍囤驃騎將軍”則說明,這一時期,海龍囤囤名已經流行。而鄭珍說“龍巖,舊名海龍,應龍改稱耳”,則證明龍巖囤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公認的囤名已經是海龍囤。

龍巖囤爲何變成海龍囤呢?南宋末年修築的龍巖囤,並未成爲戰場,龍巖囤“四面陡絕”,絕非日常生活之地,因之荒廢下來。三百餘年後,播州土司楊應龍重修海龍囤,目的是作爲對抗明廷的軍事堡壘。海龍囤的考古發掘也證實了這一點,囤上的遺物爲南宋末年和明萬曆年間兩個時期的。三百餘年的荒廢,龍巖囤的囤名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開始稱龍巖囤爲海龍囤。

海龍囤囤名的由來,與海龍囤附近的海龍壩相關。海龍壩名稱由來已久,並非楊應龍修的攔河壩。在明代平播左監軍楊寅秋的《臨皋文集》中,就有四處提及海龍壩。播州土司楊輝(1433-1483)病重時,曾將“海龍壩等處撥以楊敷。”可見,海龍壩一詞早在楊應龍之前就有,絕非楊應龍攔河造壩。海龍壩附近有荒廢的龍巖囤,久而久之,被人們稱之爲海龍囤。

海龍壩並非楊應龍的攔河壩,在遵義,山間盆地稱爲“壩”,張其昀在《遵義新志》中描寫到,“遵義境內,北起婁山,南至烏江,長崗寬谷,起伏映帶。例如自遵義南至烏江渡一段,公路穿行於一向斜谷中,其地勢之坦蕩,人煙之稠密,爲川黔大道沿線所罕見,馳驅往來,甚難想象婁山之高聳與烏江之深危。此類寬谷,稱爲平壩,土壤肥美,殲陌相連,農作之精密程度,間可與江南媲美。”張其昀的說法是沿用了歷史上遵義的地名的習慣,在道光《遵義府志》中,提及的壩名就有上百處,壩爲平地,許多帶有壩名的地方都是市場集散地,如“驪龍壩、楊叉壩、謝家壩、羅篩壩、毛氏壩、米糧壩、絲棉壩、董家壩場、夜郎壩、江流壩、磨壩場、野茶壩、黃村壩、寬闊壩”等等都是黔北的集場。壩爲山間寬谷,平壩爲肥沃之區。黔北地名中,壩是地名的通用語,並非河壩。在遵義的地名中,壩與“灣”、“山”、“坡”等字一樣,是地名的常用語。海龍壩就是這樣的平壩,盛產稻米,海龍米素負盛名,有“貢米”之稱。

海龍壩物產豐富,人煙繁盛,而其西北的龍巖囤自南宋末年修築爲城堡後荒置,到明代,人們已經不用龍巖囤的名字了,海龍壩附近的囤,稱之爲海龍囤。楊應龍在《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仍用龍巖囤一詞,與龍巖囤的歷史相關,龍巖囤是楊氏與南宋王朝合作抵禦蒙軍的軍事城堡,是楊氏對中央王朝認同的象徵,在沉寂多年後,仍被楊應龍挖掘出來,用以發號施令。土司統治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認同大大加強,“土司制度推行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認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碑文記載了龍巖囤修築的背景以及楊應龍重修龍巖囤的原因,“吾先侯思處夷陬,不可無備,因而修之,以爲保障。《易》雲:‘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吾先侯得之矣。今重緝之,以爲子孫萬代之基,保固之根本耳。”與“夷陬”之“夷”相比,楊應龍也頗有自豪感。

楊應龍將塵封的龍巖囤囤名再次使用,利用龍巖囤囤名的象徵意義,龍巖囤象徵了地方勢力播州豪酋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是中央王朝支持地方勢力修築的軍事堡壘,以此重修海龍囤,發號施令,名正言順。從這個囤名上看,楊應龍絕非僅僅一介武夫,應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修養,單靠武力征服,不可能使周邊若干族羣、村寨爲楊應龍死心塌地的賣命。對海龍囤遺存碑刻書法的考證也證實了這一點,“從以上碑刻可以看出,楊應龍並非胸無點墨的一介武夫,而是具有極高文化修養的地方統治者。”海龍壩的名字如何得來?無海、無龍,此壩何以稱海龍壩?海龍囤、海龍壩周邊很多地名都是以龍命名,包括南宋末年修建的龍巖囤,因修建在龍巖山巔,名爲龍巖囤。《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了遵義許多以龍命名的地名,“龍巖山,府北四十里。岡巒盤曲,怪石巉巖。其東曰定軍山。唐鹹通中,楊端擊南詔,駐軍於此,因名。又龍盤山,在龍巖山西,以首尾盤曲而名。《志》雲:府北二里又有龍山,相傳爲郡之主山也。府東一里曰鳳山,形如鳳翥。”龍巖山、龍盤山、龍山等地名均與龍相關,因山形似龍而稱。此外,遵義還有許多傳說與龍相關,明代學者曹學佺在《蜀中廣記》中引舊志,“海龍囤爲楊酋穴壘,在治北三十里,四面斗絕,後有側徑略一線,今居人,尚不知通於何所,故老相傳,昔白龍太子據此,今爲白龍寺。”

海龍囤及其周邊地區還有許多以龍命名的地名,道光《遵義府志》記載了海龍塘,“海龍塘,在治北三十里,出海龍囤,入會川河。《孫志》按《陳志》:‘會川河,即九岊灘與新橋龍巖水合’,此塘亦龍巖水也。”塘大,人們稱之爲海,傳說塘中有龍,名爲海龍塘。海龍塘的水來自龍巖河,灌溉平壩,壩因之名爲海龍壩。與之相鄰的龍巖囤,因爲荒廢時久,人們逐漸淡忘了龍巖囤,而以海龍囤稱之。除海龍塘外,遵義地區的龍塘有十餘處,如“上龍塘,在城東七十里。漾不可測,旱澇不涸溢。三面懸巖,陰氣凜凜。相傳昔有水怪曰“馬韃”,每人過,出,若張猩氈,即裹以入。間裡許,有下龍塘,水灌百頃田。”此外,還有獨龍塘、雙眼龍塘、孔龍塘、古寨龍塘、白果灣龍塘、陳家壩龍塘、大龍塘、老龍塘、羊壩龍塘等。可見,在遵義,水多的小湖泊即可成爲塘,塘大可稱爲海,想象水中有龍,所以多龍塘的名稱。

海龍囤囤名來源於海龍壩,海龍壩名稱來源於海龍塘。

三、結語

2015年7月,貴州遵義海龍囤、湖北唐崖土司城、湖南永順老司城作爲土司遺址代表中國申遺成功,海龍囤成爲貴州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荒置四百餘年的海龍囤再次進入公衆的視野。紛至沓來的遊客提出了疑問,海龍囤位於西南山區,無海無龍,何以稱爲海龍囤?

海龍囤修築於南宋末年,因修築於龍巖山巔,初名爲龍巖新城、龍巖囤。龍巖囤是南宋王朝與播州地方豪酋楊氏合作的產物,目的是抵抗蒙軍東侵。陰差陽錯的是,海龍囤並未成爲抗擊蒙軍的戰場,自南宋末年到明代萬曆年間楊應龍重修海龍囤,海龍囤被棄置三百餘年。海龍囤四面陡絕,易守難攻,是軍事城堡而絕非日常生活之區,三百餘年的荒置也絕非偶然。

楊應龍重修海龍囤,目的是將其作爲對抗明軍的堡壘。楊應龍在《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中仍用龍巖囤名稱,其原因爲龍巖囤是南宋末年播州豪酋楊文報效南宋王朝的見證,代表了楊氏家族忠君報國的理念。據清代學者鄭珍考證,楊應龍自署名爲“海龍囤驃騎將軍”,這一署名也是有道理的,當時,龍巖囤已經被稱爲海龍囤了,人們已經不太知道龍巖囤的名字了,這也是明代典籍中只出現海龍囤一詞的原因了。

海龍囤名稱來源於附近的海龍壩,海龍壩並非楊應龍所修的攔河壩,而是盛產貢米的平壩,海龍壩名稱由來已久,是播州楊氏土司的官莊田,因附近的海龍塘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海龍囤現在的名字已經變爲海龍屯了,“2000年6月,遵義市文化局申報海龍屯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以‘海龍囤’上報,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其進行評審,認爲海龍屯是我國宋、明時期的軍事設施,主要功能是屯兵而非屯糧。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則以“海龍屯”公佈。至此,海龍囤已經成爲一個歷史地名。”據此,歷史遺產的用名爲海龍屯。把歷史上“海龍囤”的名稱又作了更名“海龍屯”。

作者:郗玉鬆

來源:《貴州文史叢刊》2021年第10期

選稿:周 辰

編輯:汪晨雲

校對:袁 雲

審訂:洪 珊

責編:吳雪菲

(由於版面有限,文章註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羣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羣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