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校長丁鳳良:構建“育·樹”融合育人體系 成就不一樣的你

一所普通小學,短短几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成爲一所特色鮮明的優質學校社區居民從質疑、審視、忐忑到認同、理解、支持、讚許的改變,正是源於學校自身的系統變革與創新,源於構建起“七樹”融合育人體系,用“心”呵護每一名學生,用“愛”溫暖每一名學生,用“智”啓發每一名學生,用“情”感動每一名學生。

這所小學就是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

陶行知先生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作爲雙榆樹第一小學的書記、校長,丁鳳良是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還兼任北京市、海淀區青聯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他先後入選北京市青年校長《青藍工程》,北京市第三批名師工程,海淀區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曾經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課程教學教材改革先進個人”、“北京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市第二屆立德樹人成果一等獎”等10多項市、區榮譽稱號,發表近10篇頗有見地的論文,著有專著《體驗式數學教學:搭建體驗與經驗的橋樑》,該成果獲得海淀區科研成果特等獎

丁鳳良曾經在中關村第一小學工作了13年,他從一名數學教師做起,擔任過數學教學副主任、主任,教學、科研副校長,中關村第一小學寄宿部、黨校部、天秀部校區負責人、執行校長、黨支部書記。2015年6月至今,任雙榆樹第一小學書記、校長。

不同崗位的歷練和卓有成效的辦學成果,使丁鳳良的辦學如魚得水。他堅守入黨初心,積極迴應社區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主動擔當,有所作爲,強化頂層設計,確立了“成就不一樣的你”的使命和“育才沃土、樹人樂園”的願景,秉持“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信條,堅持“內涵發展、開放發展、生態發展”的途徑,爭取創辦一流的教育。

創新是一個過程,其實質在於變革、超越和發展。丁鳳良以“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爲引領,開啓了學校辦學實踐的追求卓越之路。其開展工作的關鍵詞有四個,即整體建構問題導向資源整合、協同育人。“整體建構”是學校“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的重要思想,學校的四個系統緊緊圍繞學生主體觀進行構建,尤其強調目標與價值系統的先導性作用。整體建構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分階段來推進和落實,需要不斷積澱、豐富和完善,需要實踐與總結、反思相結合。整體建構的靈魂是結構化,是釐清學校教育創新實踐的捷徑。

在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過程中,“問題導向”是方法論。首先分析學校辦學面臨的問題,逐一排列出來之後,把優先解決的問題排在最前邊。結合家長的需求、學生的需要、教師的期待,最後確定學校面臨的問題是辦學理念、管理變革、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育人方式、教師發展、信息技術、後勤服務等八方面的創新。

對於學校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而言,“資源整合”是重要支撐。毫無疑問,資源對於提升課程品質、豐富課堂教學、拓展培育學生的方式和途徑等學校工作各方面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整合是建立在篩選資源、利用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源整合的指向確定且唯一,那就是培育和發展學生。

“協同育人”是學校“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的重要機制。“學校主導”是“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育人的首要定位。“家庭基礎”是“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育人的重要支撐。“社會依託”是“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育人的重要補充。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建立深度關聯,實現深度融合,是共育將要去往的方向。學校應該是基於關係的網絡,應延伸到實體校園之外,要與家庭、企業、社區組織、大學等社會組織進行深入、真實、持續和有機的融合,進而實現協同合力育人。

在雙榆樹第一小學,丁鳳良重點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即明確了一個思路,引領辦學實踐的方向;深化了一項實踐,作爲辦學實踐的重要支撐;構建了一個體系,夯實學校的辦學底蘊

學校以“教育變革與創新實踐”爲研究課題,推動辦學實踐朝着“成就學生、家長滿意、教師幸福、追求卓越”的目標邁進,朝着能夠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未來學校邁進。這個思路對學校的辦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育·樹”教育源自學校的校名“雙榆樹”,取榆樹之諧音,吸納育樹的內涵和外延。學校以深化“育·樹”教育實踐爲研究載體,其關鍵詞爲人才、順應、關係,聚焦三個支點,即“育·樹”教育的若水德育、陽光課程、生態課堂。“育·樹”教育的核心是“人”,學校堅定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爲黨育人,爲國育才;“育·樹”教育的要點是“順應”,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樹”教育的關鍵是“關係”,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要處理好個體與羣體的關係。

學校以目標價值系統、育人模式系統、制度管理系統和辦學資源條件系統等四個系統爲運行機制,初步形成“五育”並舉校本化實施的“七樹”融合育人體系,從品格、思維、體魄情懷、精神、創新、學力(即學習力)等七個方面培養學生成爲具有“民族靈魂、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的中國人,成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