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臺灣24萬老人「肌少症」 死亡率提高50%
▲國衛院研究:臺灣24萬老人「肌少症」,死亡率提高50%。(圖/示意圖/記者李康毓攝)
跌倒是造成老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老人隨着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降低,也埋下健康隱憂。國衛院最新調查顯示,臺灣60歲以上老人的「肌少症」盛行率爲13.2%,約有24萬人受其困擾,一旦BMI小於18.5%,死亡率就會提高50%,提醒老人應該不忌口,「吃得下比吃營養更重要」。
「肌少症」主要可從3部分定義,分別爲肌肉量、手握力與走路速度。國衛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肌肉量的算法爲身體骨骼除以身高,男性每平分公尺少於7.09kg,女性每平方公尺少於5.70kg等後段班族羣,都可算在內。
手握力亦有男女之分,男性小於25公斤、女性小於14公斤,都屬肌無力的危險因子。走路速度與身高有關,大致而言只要在10秒內步行少於7公尺,都算肌少症,惟身高低於152公分的女性標準略低,只要在10秒內走6公尺即可。
▲國衛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圖/記者嚴雲岑攝)
許志成提到,這項研究是追蹤40萬1996年至2008年臺灣本土世代族羣,發現不論年齡層,只要BMI處於18.5以下或30以上2種極端值,死亡風險都比健康體位(BMI介於18.5~24)之間來得高。由此可知,過重過過胖一樣不利於長壽,同系列研究也發現,即使體重較健康體位高一些,只要保有肌肉量,對身體就能生成保護作用。
中研院生醫科學所潘文涵教授也表示,引發肌少症與衰弱症的主要原因,與飲食中蛋白質攝取不足有很大的關係。該次研究發現,我國衰弱老人的每日飲食中,六大類食物攝取嚴重歪斜,奶類、蔬果、蛋白質、油脂類嚴重不足,全谷根莖類則攝取過多。
許志成提到,防止肌少症除了需吃的營養,還可從運動介入。有氧運動如快走、快走都是不錯的方法。對於不愛外出的老人,則可採「阻抗運動」增加肌肉量,「像是讓他們在邊看電視邊握彈力球,站着時墊腳尖,都是不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