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要走「內閣制」終結惡鬥!推憲政改革 拒當有權無責的總統

郭臺銘拋出內閣理念,要解決總統有權無責的問題。(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柯沛辰臺北報導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角逐2020總統大選主張臺灣應走向「內閣制」,因爲現行法制下總統權力太大,不僅有權無責,也不用被立法院質詢。他承諾,選後2年內一定會推動憲政改革,讓有能力的立委兼任部會首長,而且上述主張將彙整成國政白皮書發表。

郭臺銘5月中旬受訪時表態,「我個人支持內閣制,現在總統的權力太大了。」他說,每一位總統選前都說要增加行政院長職權,但選上以後嚐到權力的滋味,都不願推動憲政改革,形成「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的情況

郭臺銘表示,臺灣目前不只有藍綠內鬥的問題,還面臨憲政改革的難關,「我一定會在當選後2年內提出來,把內閣權力跟立法院配套的相關法令做一個整理,讓有能力的立法委員未來也能兼任內閣部會首長。」

▲郭臺銘日前接受《ETtoday》專訪,強調他是「實戰實幹派」。(圖/記者林敬旻攝)

從現行的憲法架構來看,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又名雙首長制),與總統制的差異在於多出行政院長(或總理)來管理行政部門,好處是比較不會有總統權力一把抓的狀況,但臺灣總統又握有行政機關的人事任命權,比起其他半總統制國家而言,權力相對較大。

臺灣在民主化之後,「半總統制」最大的問題點就是任何政策的成敗責任,都由行政院長一肩扛下,因爲總統直接對選民負責,只要再換一位新的行政院長來收拾爛攤子就好。至於總統有沒有參與行政院政策決策?總統是否躲在行政院長背後下指導棋?這是立法院監督不到的,主因是其職權只能制衡行政院,無法直接究責總統,所以不難想見郭臺銘爲何主張以「內閣制」救援

賴清德召開臨時院會總辭後,快步離開行政院。(圖/資料照)

「內閣制」又稱議會制,最大特色就是行政權立法權不完全分離,有時甚至是一體的。因爲行政首長的權力來自於議會(立法院),由議會佔多數席次黨派協商產生;在這樣的體制下,某些立法委員扮演多重角色,不僅可以兼任部會首長,有時甚至可能兼任行政首長。

那麼「內閣制」有什麼優點呢?首先,這樣的制度能確保政府具備民意基礎,不僅更貼近民意,也能更即時迴應民衆的不滿與期望,因爲行政首長的績效直接受立法機關及人民們檢視,反對黨可以直接透過不信任投票替換不合民意的政府。

不過,若要改善臺灣藍綠惡鬥現況,除了依靠「內閣制」改變政治生態,改變核心的選舉制度也很重要;像是考慮從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走向聯立制或比例代表制,或在保障小黨的同時設立政黨門檻。如何維持國會政治穩定運作,又有效終結兩黨壟斷的惡性情況?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也是郭臺銘改革的一大挑戰

▲國民黨、民進黨立委肢體衝突。(圖/資料照)

可以期待的是,「內閣制」的政府內閣由議會中產生,行政首長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一來透過執政能避免議員與社會脫節,二來也能確保決策得到立法機關支持,提高政府效率任期方面,稱職的政府首長可以不限任期,但又能由立法機關隨時罷免,解決了現行制度在總統任期屆滿前不能使其下臺的缺點

放眼全球,目前實施議會制的民主國家大多取得成功。有不少學者認爲,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體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儘管內閣制可能伴隨部分缺點,但確實能解決臺灣目前的政治窘境。至於相關法令配套該如何實施?又該如何打造完美的「臺式內閣制」?或許郭臺銘提出的國政白皮書會有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