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內卷,又被他們搶先說透了

這些年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很多畢業生開始向“編制”靠攏,寧願組成小概率的分母,也要成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其中一員,因爲一旦“上岸”就意味着穩定,還有隨之而來的潛在紅利。

關於這一點,與我們相鄰的人口大國印度也有着相似的現象,“考公”如今也成爲印度年輕人的執念。

在這個種姓制度森嚴,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考上編制是大多數平民改變命運、改善生活的救命稻草之一,不亞於“重新投胎”。

在印度,也的確有過“小鎮做題家”逆襲的成功案例,他們的經歷組成了今天要聊的這部中國人看了都深有體會的勵志片——《12年級的失敗》。

故事的主角馬諾傑,是個生於落後地區的小鎮青年,12年級(高三)這年,他正計劃通過畢業考試,這樣就可以出去找份體面的工作,爲一家人減輕生活負擔。

馬諾傑對考試十分有信心,因爲他所在的學校受鎮長庇護,有個由來已久的潛規則——校方公然協助學生在畢業會考中作弊,以此提高通過率。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考試當天來了個副警長,他不僅沒有接受校長的賄賂,更無視鎮長的“提點”,反而上報了校方舞弊的醜聞,馬諾傑就這麼成爲了炮灰,12年級的考試以掛科告終。

也就是在同一天,馬諾傑的父親因爲要舉報上級收受賄賂,被開除了公職,父親堅持伸張正義,決定離家去上訪,全家因此失去了靠山。

既然如此,馬諾傑便和朋友自主創業,靠開蹦蹦車維持生計,只不過沒幹幾天就因爲動了鎮長的“蛋糕”而被勒令停業,朋友還被警察關進了牢房。

爲了救朋友,馬諾傑想到了那個上報舞弊的副警長,百般求助下副警長親自去了解情況,下令把無辜被捕的馬諾傑朋友釋放了。

這件事讓馬諾傑意識到,雖然父親因爲誠信丟了官職,但誠信並不是壞事,尤其當誠信之人掌握了權力,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從那天起,馬諾傑勵志成爲副警長那樣的人,決心當一名警察。他聽從副警長的忠告,放棄作弊,復讀一年。

第二年畢業會考,由於副警長被調任,學校恢復了舞弊的“傳統”,在全校作弊拿滿分的情況下,馬諾傑硬是靠着自己的實力拿到了三等成績,成爲全校唯一的“失敗者”。

之後他繼續苦讀,順利拿到了學士學位,終於有資格參加公務員考試。這時他躊躇滿志,一切都如他期待的一樣。

而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都能看得出,在這個公職人員舉報上司受賄反被開除、拒絕受賄的副警長被離奇調任的社會,馬諾傑這樣的“小鎮做題家”,想要憑藉一己之力逆襲堪比登天。

影片的重點段落,圍繞馬諾傑考公展開,他經好心人提點,來到了德里。這裡彙集了全國各地的上百萬考生,遍地都是考公輔導機構。

由於考試規定每人有4次考試機會(低種姓人可有6次),這裡有很多人都是三戰、四戰的資深考生。

經過簡單考察,馬諾傑決定考印度警察局(IPS)的職位,這個職位上岸就是隸屬於聯邦政府的警官, 全國僅有幾千人,考試難度極大,分爲初試、複試、面試,任何一門掛科都得從零開始。

但因IPS的職權比地方警察更高,馬諾傑鐵了心要走這條獨木橋。

只不過,他的備考歷程比任何人都要更加艱難,因爲在來德里的路上弄丟了全部家當,他只能邊打工邊複習,先後在圖書館刷過廁所,在麪粉小作坊996,每天用來學習的時間有限不說,居住條件也十分惡劣。

幸運的是,馬諾傑結識了善良大方的富二代朋友,他不時會從生活上接濟一下馬諾傑。還有立志懲惡揚善的富家小姐詩蕊妲,在共同備考中一直給予馬諾傑精神鼓勵,兩人還打破了出身的魔咒成爲了戀人。

值得注意的是,《12年級的失敗》並不是一部理想化的個人傳記片,也與寶萊塢的歌舞主旋律相去甚遠。全片沒有大段歌舞,反而在細節處直擊現實社會的弊病。

主角馬諾傑更像是帶領觀衆的“導遊”,在備戰公務員的這個微型社會中,引領觀衆瞭解“考公大軍”形成的深層原因。

影片的後半段,更吸引人的是羣像刻畫,儘管每個人的考公目標都是一樣的,但大家的“動機”卻不盡相同。

比如馬諾傑的富二代朋友潘迪,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考公不過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因爲上岸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灰色收入”,公務員不過是家族斂財的手段。而在潘迪的內心深處,其實最想做一名演員,只不過他始終沒有勇氣和底氣,去拒絕父親安排的人生。

比如富家小姐詩蕊妲,高種姓出身讓她擁有了平民無法觸及的起點,但她偏偏拒絕了唾手可得的從醫生涯,轉去考公務員,只因她親眼見證了女性在這個國家遭受的不公待遇,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資源,去真正改變這個國家。

再比如免費開輔導班的大齡考生高裡,雖然是六戰六敗的低種姓失敗者,但依舊樂此不疲地給予平民考生諸多幫助,因爲他堅信考公是平民的一場“戰爭”,儘管實力和資源懸殊,但只要有一人勝利,就意味着全體平民的勝利。

而至於馬諾傑自己,雖然考公的最初動機是做個有誠信的執法者,但在屢戰屢敗的備考過程中,他的心態和視野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馬諾傑意識到,誠信無法戰勝一切,總有人會爲了各種各樣的原因拋棄誠信,用最利己的方式達成目的;

誠信甚至無法支撐個體勇往直前,就連馬諾傑的父親也在上訪的過程中,被挫敗感打敗,萌生了放棄伸張正義的信念;

而這個國家也的確需要誠信,因爲它小到影響個體的抉擇,大到關着系國家的整體形象,個體的堅持雖然有限,但堅持就意味着希望。

從這個角度來說,相隔不遠的我們也許是最能get到這部影片的異國觀衆了。

同樣是人口大國,同樣面臨教育資源不均、貧富差距懸殊的現實情況,“編制”對於一部分年輕人來說,的確是規避壓力和困境的最佳途徑之一。

它就像是21世紀的另類“圍城”,外面的人被裡面的世界無限誘惑, 只看中其中的潛在紅利,身在其中的人卻不以爲意, 甚至不理解爲什麼城外的人只盯着那些福利。

矛盾的背後,其實藏着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這遠非一部電影、一個羣體、一代人所能改變,就像馬諾傑的高中舞弊傳統一樣,由來已久,並且將繼續維持下去。

不過影片的結局,卻還是決定給觀衆帶來一些希望。

馬諾傑在最後一次考試中挺進了面試。面對問題刁鑽的考官,他本可以巧妙地隱瞞12年級考因作弊試掛科又復讀的經歷,以降低高管對自己的刻板印象。

但他此時早已不想用謊言去掩蓋謊言,因爲他的考公動機早已不是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改變這個國家。

在座的考官若有所思, 有人想要看他的笑話,有人相信他會成爲少數的存在,也許在那一刻,他們都想起了曾經與誠信相伴的自己。

最終,馬諾傑通過了面試,成爲考生中一個神奇的存在,他與詩蕊塔的戀情,也終於戰勝了懸殊的出身,走向了圓滿的結局。

雖然小概率,但這卻是真實存在的個人經歷。

馬諾傑和詩蕊妲的原型人物

這樣的“小鎮做題家”故事看似傳奇,但或許在他堅持的那天起,就已經註定了成功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