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制度,會不會砍向“老實人”?

9月27日,國資委副主任王宏志在國企改革專題推進會上表示: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同時強調:要清晰界定退出標準,用好績效考覈結果,進一步規範退出的情形,不能用違法違紀、到齡退休、主動離職等替代業績考覈不合格的退出。

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實際上就是民營企業的末位淘汰制,它們在這領域玩了很多年了。包括華爲、騰訊、阿里這些大廠都有末位淘汰制度。

這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種策略,通過考覈和評估,對績效排名靠後的管理層或員工進行淘汰,只不過實施的範圍不同。

華爲末位淘汰制主要針對管理層,尤其是行政管理者。每年10%,被淘汰的管理層會被降職、降薪,減少年終獎。

阿里的末位淘汰制涉及管理層和普通員工,也是每年10%。管理層被淘汰後,會去其他部門或者成爲一線員工。而普通員工被淘汰後有一次返聘的機會,如果再次被淘汰則永不錄用。

騰訊的末位淘汰制和阿里差不多,也包括管理層和普通員工,也是每年10%,要求幹部能下的比例爲5%。員工實施星級打分,兩星員工就屬於末位淘汰了,失去未來一年的晉升和加薪資格、年終獎少了、跳槽時的簡歷背調受影響。

末位淘汰的員工心情是這樣的,字裡行間中是能夠感受到壓抑和絕望的。

而此次國企實施末位淘汰制,國資委也給了基本的定調。

1、薪酬向基層的苦髒險累一線崗位傾斜,加強兜底保障;

2、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

3、要求,管理人員競爭上崗;

4、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要在“更廣”“更深”上下功夫。

可以看出,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制度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的管理層,目的是強化管理和改革,提升經營效率和競爭力,這對企業和員工,乃至國家來說都是好事。

企業盤活了,效率提升了,大家都會受益。

但是,我們在其中也看到了這樣的字眼,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要在“更廣”“更深”上下功夫,這個更廣、更深到底怎麼理解?

是從部級、廳級擴大至處級、科級嗎?還是直接擴大到普通工人呢?如果是擴大至普通工人的話,這不就是變相的裁員嗎?

而且按照國企領導的“調性”,很多規定到了下面都會變味的。

舉個例子,某西北的一家國企,在企業困難時期實施了一項改革,名爲“競聘上崗”,而參與競聘上崗的包括:工段長、班組長、正式員工、聘用工。

工段長、班組長說個好聽的是帶“長”了,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算不上領導編制,也就是說一場聲勢浩大的“競聘上崗”,變成了底層員工們的“互卷”。

一個月薪不足3000元的一線受苦工人(聘用工),真不知道有什麼競聘的意義,我去競聘這樣的崗位幹嘛?爲什麼不讓工人去競聘領導層、管理層呢?

此次,國資委定調的末等調整會不會也變成一場“底層互卷”的鬧劇呢?這個還真說不準。

更令人擔憂的是,末等調整的細則還未出臺,或者直接由企業自己制定,那麼這一刀砍向的會不會是傻傻搞工作,不會送禮的“老實人”呢?又或者成爲某些人打壓、拉攏人的工具呢?

這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擔憂。

新疆網友表示:踏踏實實幹活、不會劉旭怕嗎請客送禮的老實人危險了。

河南網友表示:應該開全體職工大會,公開評選幹部,參與人不能低於90%。

廣東網友擔憂道:最後還是基層員工承擔一切。

而國資國企專家周麗莎表示:經營管理人員打破“鐵交椅”,實現能上能下,是通過推動新型生產經營責任制,實現全員業績與薪酬掛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優化國企人力資源配置,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

國企改革專家李錦表示:末位淘汰規則是國企改革的重要信號,可以提升企業市場化運營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引導國企優化佈局,實現轉型升級。

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此舉可以健全選聘機制,突出專業能力,聘用更多年富力強的專職外部董事。

可見,專家們於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制度都是比較看好的,但是他們都沒有提出如何確保這項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其實無論是國企的末等調整,還是民營企業的末位淘汰,其目的都是激發企業和員工的活力,使其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創新力,這是正確的。

但是誰能保證它的公平性、公正性呢?尤其是國有企業,人事關係錯綜複雜,國企內部的領導又有哪一個是靠工作能力,殺出重圍成爲主要領導的?少之又少!

普通職工中,幹着最髒最累的活的,往往是工資待遇最低的那一批,活幹多了出的錯就多,受到的處罰也就越多。

而有些員工,可能一年下來都見不到幾次,但是他的薪酬待遇卻很高。

大家對這種現象似乎又見怪不怪,究其原因就是背後那“薄薄的一層關係”。

國企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制度到了具體實施的時候,會不會因爲這層關係,變味了呢?我想這纔是廣大網友最爲關心的吧!

國有企業作爲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經濟的支柱,所涉及的領域涉及石油化工、航天軍工以及民生領域,它關係着14億人的未來。

所以改革是必須的,也是主基調。但無論是兼併重組、末等調整、不勝任退出,所有制度的出臺和執行,都要認準一個目標——促進企業發展、提高經營效率、實現轉型升級。

而只要與目標偏離的決策和行爲,都要慎重考慮,防止成爲某些人獲取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