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好大一支槍!今天的緬甸是怎樣煉成的?
▲權力天平的兩端:緬甸執政黨領袖翁山蘇姬(左)與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圖/路透)
對一個專制極權國家裡的異議者和人民來說,民主自由是禁果;甜蜜,但是危險。對專制極權國家的領導人來說,民主自由也是禁果;誘惑,但是「有毒」。若以現實例子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了,後果恐怕很難收拾。有後悔的掌權者急忙把它合上,悲劇於是誕生。近日的緬甸變局,就是一例。
東南亞國家裡,除了泰國之外,全都遭受過西方帝國主義者的殖民。這些國家的民族鬥士一直爲民族自決、國家獨立奮鬥不懈。一直盼星星、盼月亮的盼也盼,終於給他們盼到一個願意幫助他們的「解放者」。弔詭的是,這個「解放者」正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侵略者:日本。
二戰時日軍席捲東南亞。他們遊說當地人加入「大東亞共榮圈」,誘人的條件之一,就是幫助他打倒殖民者獨立。當時印度就有不少「印獨」志士爲擺脫英國統治,加入日軍共同對盟軍作戰。緬甸當時的情況也很像。 當中的領導人,正是被尊爲緬甸國父、翁山蘇姬的父親翁山將軍。
在那個年代,要推翻當權者、建立國家的最好辦法、就是成立共產黨(因爲更能吸引經濟弱勢勢的廣大羣衆),翁山也不例外。他在1939年成立「緬共」,自己擔任總書記。不過,在殖民地政府打壓下,要完成建國大業是很難的。翁山因爲從事反英活動遭到通緝。爲了逃避追捕,他逃到中國,尋求中國共產黨的援助。
他登陸的地方是廈門。當時廈門已經被日本佔領,他碰上了日本特務。有「日本的阿拉伯勞倫斯」之稱的情報官鈴木敬司遊說他改向日本求助。因爲當時日本計劃攻打緬甸,以切斷國際援華的咽喉:滇緬公路,用得上緬甸當地人。翁山答應了,條件是推翻緬英殖民政府後,讓緬甸獨立。「緬甸獨立軍」於焉誕生。
爲此,在鈴木敬司所屬情報機構「南機關」安排下,1941年8月翁山還到了位於花蓮玉里的臺灣歩兵第2聯隊第11中隊營區,接受了大約兩個月的游擊戰訓練,以配合日軍進攻緬甸。同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大舉南侵。1941年12月27日,翁山在曼谷組建「緬甸獨立義勇軍」,引領日軍進軍緬甸。
1942年3月8日,翁山帶領軍隊回到首都仰光,協助日軍作戰。同年3月至8月間,更幫助日軍擊敗中國遠征軍。同年7月,全緬英軍被擊退,緬甸獨立軍改組爲緬甸國防軍。不過,負責指揮進攻緬甸的日本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擔心鈴木敬司真的會支持緬甸獨立,用計把鈴木調回日本。翁山對日本答應戰後讓緬甸獨立的承諾開始產生懷疑;1944年,日軍在進攻英屬印度的「英帕爾戰役」遭遇慘敗,更讓翁山決心背棄日本, 改投盟軍懷抱。
1944年8月底,緬甸共產黨、人民革命黨等聯合建立「反法西斯組織」,翁山任軍事指揮。同年底,緬、英秘密達成協議,緬軍加入盟軍對日作戰。1945年3月27日,翁山以鎮壓叛軍名義將緬甸國防軍召集至仰光。然後突然調轉槍口向日軍開火。「反法西斯組織」旗下的各路勢力同時暴動,緬甸正式倒戈加入盟軍陣營。
日本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後,緬甸回覆到戰前的英國殖民地狀態。1946年9月,翁山擔任英屬緬甸政府行政議會的副議長,負責國防和外交政策。但他仍繼續進行以完全獨立爲目標的政治活動。1947年1月27日,翁山跟當時英國首相艾德禮上籤下了保證緬甸在一年內完全獨立的「翁山-艾德禮協定」。
但是,在邁向獨立的道路上,各派意見不同、衝突不斷。例如曾在日據時代擔任總理的吳蘇,就拒絕在「翁山-艾德禮協定」上簽字,理由是翁山對英國人讓步太多。他更號召抵制1947年4月9日舉行的制憲議會選舉。不過翁山領導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黨」最終仍在202個議席中拿下下196席,贏得壓倒性勝利。
1947年7月19日,一羣受吳蘇指使的武裝民兵闖進位於仰光的政府行政辦公室,翁山與6名閣員遭刺殺身亡。之後,吳蘇因謀殺罪名在永盛監獄被處以絞刑。由於翁山是緬甸軍方的領導人並實質掌握軍隊,他的被刺導致軍方出現權力真空。緬甸獨立後,軍方跟文人政府的政治矛盾日漸加劇。
1962年3月2日,跟翁山共同創建「緬甸獨立軍」,被尊爲「緬軍之父」、時任三軍總參謀長的尼溫將軍發動政變,全面接管政權。他廢除聯邦憲法,成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排除民選制度。在他長期領導下,緬甸自此至今一直成爲一個結合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軍事獨裁國家。
但自從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上臺,引發歐洲「蘇東波」、柏林圍牆崩倒、蘇聯解體後,民主自由、經濟開放的狂潮席捲全球,讓保守、封閉、經濟落後的緬甸倍感壓力。加上翁山蘇姬在國內領導的抗爭、以及引發國外的制裁,緬甸軍政府已不得不認真考慮改革開放的問題。
2010年11月13日傍晚,遭長期軟禁的翁山蘇姬終於獲得釋獲放。2010年11月7日,緬甸在有條件下舉行軍政府放權後的第一次多黨制國會補選。條件就是上下議會664席裡的25%席,必需保留給軍方。接下來,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兩院大勝,在補選中獲得了43席,一躍成爲緬甸聯邦議會中的第二大黨及最大的反對黨。
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獨立以來第5次自由的多黨民主選舉 (25%席次仍保留給軍方,即上下議院共498席是由民選產生 、166席由軍方任命)。「全民盟」在兩院均獲得過半數席位,在664席中合共贏得390席,獲得緬甸聯邦議會兩院的控制權,成爲執政黨,2016年跟與軍方合組政府。
2020年11月,「全民盟」又在選舉中贏得超過80%的選票,即將在翌年2月展開他們的第二個執政任期。軍方終於忍不住了。2021年2月1日清晨,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爲首的緬甸軍方以去年底選舉舞弊爲由發動政變,逮捕翁山蘇姬等高官,並宣佈爲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這一切來得太突然,緬甸的自由民主瞬間化爲泡影。Why?
緬甸自從進入「改革開放」後,儘管經濟狀況好轉,但它同樣給軍方帶來巨大壓力。選舉上的一敗再敗三連敗,非但讓軍方顏面無光,更嚴重的是,他們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威權和影響力越來越弱。軍方背景的「鞏發黨」未來更無可能透過選舉路線奪回政權。而在越來越強的民意壓力下,軍方的權力基礎未來是很有可能被動搖的。
從2011年起接掌國防軍總司令的敏昂萊今年64歲。依照制度,到了明年65歲他就必須退役。他有政治野心,但軍方3次選舉連3敗。未來他就算轉換跑道參選,恐怕亦難有勝算。
更慘的是,2017年敏昂來指揮緬軍對境內羅興雅人進行殘酷鎮壓,聯合國調查人員曾呼籲以種族滅絕罪名將敏昂萊和其他緬軍領袖起訴。就是說,敏昂來一旦從軍中退下來失去權力,未來甚至可能會被送上國際刑事法庭受審!審度利害得失後,敏昂來只好發動政變奪權,安排重新選舉,並且期望透過一場可操縱的選舉,穩住自己的權力。
現代緬甸是靠着翁山等一羣人拿着槍桿子起家的。它在1948年1月4日正式宣佈脫離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獨立後,如今73年過去了,拿着槍桿子的人仍然不願告別武器。
槍桿子跟思念一樣,是很玄的東西。一旦握住了,你只會越握越緊。若是放下它,就等同放棄你的一切、甚至你的生命。這或許是東南亞許多軍政府領袖的共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