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燦 開啓量子之光

郭光燦頭像

郭光燦,1942年12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後留校任教。20世紀80年代,郭光燦率先將量子光學理論體系引入國內,並身體力行地推進相關研究和教育工作。 20世紀90年代,郭光燦又率先將目光投向量子信息領域,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謀篇佈局,培養人才,最終使量子信息科學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中國量子信息研究與國際同行並駕齊驅的局面。

讀書學習是郭光燦院士最重要的事情。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內,郭光燦院士的辦公室每天都會有很多年輕人進進出出。 “年輕人來找我討論課題、彙報進展、商量對策,甚至是聊聊天。”郭光燦說。只要不離開合肥,他基本每天都會來辦公室,儘管已經80歲了。

在這間不大的辦公室裡,除了滿架滿桌的書籍報刊、資料文件外,還有兩件私人物件佔據了一席之地:一臺咖啡機,一套功夫茶茶盤和茶杯。

在實驗室,一羣學生把郭光燦院士簇擁起來,聽他耐心細緻地講解奇妙的量子世界。

每天早上到辦公室後打開咖啡機,用一杯咖啡開啓新的一天。“這是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時養成的習慣。”郭光燦說。改革開放之後,他獲得了非常珍貴的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正是那次交流打開了他的眼界,尋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原來國外對量子光學的研究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國內已經落後整整20年! ”郭光燦一頭扎進了量子光學的絢麗世界,用只爭朝夕的效率迎難追趕。正是因爲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回國之後,郭光燦開始計劃並實施推廣量子光學,中國的量子光學研究終於開始蹣跚起步,爲後來我國在量子信息技術上取得多項世界領先成就打下了基礎。

已經80歲高齡的郭光燦院士,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工作崗位上,爲量子信息科學發展貢獻力量。

上世紀90年代,郭光燦又敏銳地認識到量子信息已經成爲當時國際研究領域的前沿學科,未來將對整個國家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於是,在前途尚不明朗和許多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下,他又投身到量子信息領域。在沒有經費又要頂住各種壓力的情況下,他付出巨大努力,最後不僅爭取到了國家“973計劃”項目,而且這一項目還“催生”出好幾位院士。

科研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沉靜心境或是放鬆神經時,郭光燦總是會泡上一杯茶。 “喝茶是我們福建人的傳統。 ”他開玩笑地說。長期的刻苦學習、工作既讓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也讓他善於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我是先天營養不良,所以後天要更加努力鍛鍊好身體。 ”郭光燦說。從年輕時每天堅持的長跑,到現在每天兩次的“八段錦”,終身堅持體育鍛煉爲他的科研事業提供了一副好身板。雖然已年屆八旬,他的身材依然挺拔、聲音中氣十足,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

半導體量子芯片是郭光燦院士團隊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

從事科研工作,特別需要後繼有人。培養量子科學領域的後來者,是他近幾十年工作的另一項重要內容。他不但能及時發現人才,更積極主動培養人才。在郭光燦團隊中,很多都是他昔日的學生。他們剛進實驗室時,科研能力很弱,郭光燦不僅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更注重發掘他們的個人特點,助推到各自不同的領域去發揮才幹。 “任務交給年輕人,就要對他徹底放心,這樣才能讓他們具有更強的責任心。我們自己在國內也能培養出國際知名的優秀人才。我有這個自信,因爲我自己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郭光燦說。截至目前,他培養出博士90餘人,其中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記者 徐國康 陳婉婉 徐旻昊 攝影報道)

郭光燦院士治學態度極爲嚴謹,認真關注和記錄每一個實驗細節。

郭光燦院士堅持每天練習 “八段錦”,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