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片版《消失的她》,票房1.2億卻被噴爛片,這部電影真這麼差?
前些天,Sir聊了一部恐怖片。
當時有人就問了:
爲什麼連《鴛鴦樓·驚魂》這樣的爛片都會賣那麼高票房?
目前1.2億。
非但超過了《異人之下》《傳說》等一衆大片,也超過了《從21世紀撤離》《走走停停》等大衆口碑還不錯的電影。
只是跟風的好奇心嗎?
不全是。
於是今天這篇,Sir決定不再去吐槽這部“恐怖片”有多爛。
Sir想問的是——
看到一部中等偏下質量的國產恐怖片。
怎麼大家就滿足了?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一部電影有一部電影的氣質,即便是同樣的題材,同樣的類型,也不見得氣質相同。
而《鴛鴦樓·驚魂》呢。
與其說它的氣質是我們熟悉的,帶有詐騙嫌疑的國產恐怖片。
不如說——
它更像“鬼片”版的《消失的她》。
而這。
纔是這部電影能夠吸引那麼多觀衆入場的直接原因。
怎麼說?
有一說一,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其實還是很當下的。
它很簡單。
但,主打一個——
比如,我們進電影院想看的是什麼?
恐怖元素。
這裡非但有,而且都是當下最火的。
就像“鬼蜜”附身、冥婚、紙紮人等中式元素,或是廁所產子、造黃謠、偷窺、強暴等女性恐怖事件等。
它非但想嚇到你。
還想讓你和現實產生連接。
甚至,在變鬼的扮裝上,導演選用了時下街拍最興的,簪花。
你也想不明白爲什麼要用這樣的造型。
但,就是用。
比如,我們看國產恐怖片最擔心的是什麼?
粗製濫造。
於是,這部片找來了不少“臉熟”的演員,想從陣容上告訴你,咱不是什麼草臺班子。
就像李夢。
李夢最近出圈的作品是什麼?
《墨雨雲間》。
劇裡她飾演的婉寧公主,在一派有固定程式的古裝劇演員中,她表演的亮眼程度,讓她風頭一時正好。
這給觀衆增添了一點點的信心。
或者蘇小玎。
蘇小玎從《狂飆》的“臭賣魚的”出來之後,靠他那三分譏笑四分不屑,成就了他的“高啓盛”。
即便算不上大紅大紫的明星。
但看到這張臉,你也會下意識地覺得,這不是一個三無產品。
這兩人的加入,實際上大大削弱了《鴛鴦樓》的網大“氣質”。
而更重要的——
這裡有最熱的話題。
早在2001年開始,內地的鬼片就已經不允許有鬼了,這限制了創作者的不少創意,鬼片最後只能走上“裝瘋(人爲扮鬼)”、“賣傻(精神病人的異想世界)”的歸宿。
但,《鴛鴦樓》卻不想止步於“恐怖”,而是要緊扣時代話題。
這隻手披着“鬼”的皮,那隻手又抓住了女性主義的——
“Girls help girls”。
所以你可以看做這是恐怖版的《消失的她》,一個“鬼蜜”與閨蜜齊手,向渣男復仇的故事。
故事如何,不重要。
重點是。
夠解氣、加倍爽。
也正是如此,你會發現它的宣發一直在往女性話題上靠。
與其說宣傳它的恐怖。
不如說,它已經搖身一變,成爲了閨蜜之間必備的“友誼小船”。
主打一個“友情”牌。
而結果也很明顯。
在《鴛鴦樓》的“想看”用戶畫像中,年輕女性觀衆明顯佔比更多。
這遠高於其他恐怖片的比例。
△ 數據出自燈塔APP
所以說,《鴛鴦樓》其實並非是一部好的恐怖類型片,豆瓣評分只有5.1。
它甚至也說不上有多精緻。
但,它的成功是因爲視角更聚焦、更有針對性地擊中了這部電影的受衆——那些喜歡看恐怖片的、將情緒釋放在罵渣男的年輕女性。
它纔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性“特供”恐怖片。
就像去年的《消失的她》。
你大概率是無法從質量上來評價它爲什麼爆火的。
但觀衆真的不在乎質量嗎?
也在乎。
只是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一般的國產電影,我們往往會直接屏蔽7分以下的電影,而國產恐怖,往往有6分都可以算是“潛在佳作”了。
更離譜的是。
想《鴛鴦樓》這樣有明星參與的恐怖片,網友們的期待是:
只要在5分以上,就算成功。
有着非常大的包容性。
爲什麼?
這與國產恐怖片的處境有關。
一個BUG——
不能有鬼。
對於東亞恐怖片來說,鬼魂是恐怖片最核心的元素,鬼從何來,能力幾何,如何消解,都是歷來恐怖片裡的重要環節。
而一旦規定了“不能有鬼”。
那麼在劇作上,其實就是把這些核心的元素拋棄,再故弄玄虛,觀衆也提前知曉了答案,讓“鬼魂作怪”這件事變成了行爲藝術。
這事無法解決。
於是這導致稍稍有些“看點”的恐怖片問世,就能贏得不少的票房。
就像今年的《異形:奪命艦》。
有着大IP加持。
它便拿下7.86億票房,成爲年度驚悚片內地榜Top1。
或者前幾年的幾部國產恐怖片——
2021年的《越界》。
張達明客串。
哪怕豆瓣2.8分,也取得了1509萬票房。
2020年的《網絡兇鈴》。
馬伯庸小說改編。
也取得了1515萬的成績。
說白了。
當國產恐怖片的大部分受衆,先天條件決定了我們沒法接觸到硬核的恐怖。
人們便只好退而求其次。
就像那些“鬼屋”或者“密室逃脫”一樣,觀衆們無法要求劇本有多好,只求能在電影院裡感受一番就夠了。
體驗的需求遠大於質量要求。
當然。
從任何角度來說,這都是國產電影的損失。
因爲使得創作者只要是認真拍的恐怖片。
他們要麼無法上映,要麼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轉戰沒那麼嚴格的網絡流媒體上——
就像是《興安嶺獵人》系列。
電影故事民間恐怖故事串聯,將民間五大仙“胡黃白灰柳”也融入電影故事裡,還加了不少江湖黑話。
讓故事增設了不少地域色彩,也平添不少江湖氣。
△ 《興安嶺獵人》截圖
最終在騰訊視頻上分賬4449萬。
或者去年的《紙人回魂》。
《紙人回魂》也是運用幾個故事,串聯出一樁隱藏了二十年的“紙人殺人”案件。
雖說,在最後也都是“人搞鬼”,但,好在電影質感做的不錯,作爲網大,並不輸院線電影,最後的結尾也並不突兀,起碼自圓其說。
宛如看完一本《故事會》。
△ 《紙人回魂》截圖
最終騰訊視頻也分賬了2075萬。
這些結果很可觀。
但讓一個本來最應該在影院上映,以增強體驗感的片種,不得不縮小到電腦屏幕上,你又能指望它有多大的進步呢?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
院線裡的國產恐怖,只能在和恐怖無關的“噱頭”上使力。
以前的噱頭是“擦邊”。
把賣弄女性肉體當成救命稻草。
曾經,Sir寫過一篇《國產恐怖片,不色情會死麼》,除了批判了其中粗製濫造的“鬼”、演員誇張的尖叫以外。
最過分的,就是用“色情”代替“恐怖”。
沒有條件露,創造條件也要露。
△ 《半夜不要照鏡子》
就連楊冪也難逃一“擦”。
△ 《孤島驚魂》
Sir看過最明目張膽色情的恐怖片,莫過於 《女生宿舍》。
無數的胸部特寫,或是,偷窺短裙露出內褲的流氓視角。
是恐怖片,還是情色片?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一度,被野雞電影製作公司批量生產的低成本爛俗恐怖片,將恐怖片類型徹底淪爲賺錢的工具。
以軟色情+恐怖的噱頭,讓吸引觀衆買票入場,也不管電影好壞、觀衆的死活,只要拍了,就能賣。
而現在呢?
在電影審覈的紅線提高標準後,這類的軟色情恐怖片也徹底行不通了之後。
噱頭變成了“迎合情緒”。
就拿《鴛鴦樓驚魂》來說。
Sir前面說過,與其說這是一部恐怖片,不如說,這是“鬼片”版的《消失的她》。
主打一個“姐妹快來看”。
可結果呢?
連對這些話題思考的意圖都沒有。
這其實還算不錯的。
至於所謂的《加班驚魂》從名字開始就迎合職場情緒,《陌路驚魂》又利用時下人們對順風車的印象等等,而最終又與我們的期待風馬牛不相及的,更是不勝枚舉。
它們往往什麼元素都有。
就是沒有一個正常的故事。
說到這裡,Sir想起了紀錄片《尋找黑暗》裡的一句話——
“恐怖片越興盛,說明社會環境越壓抑。我們所害怕的東西反映了很多社會問題。”
或許,這些“害怕”纔是國產恐怖最應該着力的地方。
而不僅僅是把它當成吸引人入場的噱頭。
什麼意思?
就像那部35年前的《黑樓孤魂》。
它有鬼嗎?
也沒有。
按現在的說法,最後結尾的幻覺一場可能也會被許多人認爲是詐騙。
但爲什麼會有7.1分那麼高?
說到底,就是我們是在電影裡看出了視覺驚嚇之外的恐懼,看到了對歷史的反思,看到了對法律的質疑,更看到了一個創作者該有的思考。
所以啊,拍恐怖片並非低人一等。
它也可以像A24一樣,在藝術上,在表達上,在思考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只是可惜。
這樣的野心,我們不知何時才能在國產恐怖裡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