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個航天員,楊利偉又透露了這些細節!

?楊利偉聶海勝出徵前染黑白髮,他們入艙後光螺絲就要卸1000多個(來源:original)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8日電“這一次三位航天員又去執行任務,我非常激動,同時也替他們感到壓力。入艙之後他們的任務非常多,光螺絲就要卸1000多個。航天員的平均年齡已經過50歲了。其中聶海勝已經57歲了,出征之前,爲了讓自己顯得精神一些,他還把鬢角的白髮染黑了。”今天,“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啓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剛剛從發射現場趕來的“航天英雄”楊利偉第一時間與大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楊利偉說,每一次送航天員去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會回憶起自己執行任務時的情景。不過自己執行任務時並不緊張,但是送其他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時,卻怎麼也睡不着,比自己執行任務還要激動和緊張。

“這次執行神舟12號的任務,我們有將近5年沒有載人飛行的任務了,所以,我也是非常激動,同時也感到壓力很大,”楊利偉說,自己現在從事航天員的訓練工作,特別感謝全國人民對航天員工作的支持,“這些支持是對我們的激勵,同時更是一種鞭策,讓我們下一步更好的工作回報給大家。”

相關新聞

航天員3個月太空生活怎麼過?怎麼洗澡?專家揭秘

6月17日上午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15時54分,飛船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而在下午18時48分,3名航天員先後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天和核心艙。由此,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正式開始。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將從今日開始,展開爲期3個月的太空生活。這也是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第一次迎來“常駐居民”。那麼在三個月的太空生活中,航天員要如何度過?在“太空豪宅”中,他們如何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

紅星新聞記者就此專訪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吳季和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對太空生活進行揭秘。

▲進駐天和核心艙的航天員向全國人民敬禮致意 圖據新華社

航天員可以帶什麼上天?空間站工作可休息嗎?

可攜帶私人物品,安排娛樂活動

吳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爲這次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時間較長,而且隨着貨運飛船的抵達,飛船內還是有空間允許他們攜帶私人物品,航天員也可以攜帶與愛好相關的物品。

三名航天員在接受央視新聞專訪的時候也透露了他們攜帶的私人物品。航天員湯洪波透露,他準備把在生活中偷偷錄下的很多兒子生活的視頻帶上飛船。湯洪波說:“兒子非常幽默、樂觀。這些與愛人一起生活的錄像帶上(太空)去看一看,也是平常生活的放鬆。”航天員劉伯明帶上了全家福和“牛娃娃”還有一小袋助睡眠的物品,他透露這些物品有的在覈心艙,有的在貨運艙,有的隨着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一起進入太空。而航天員聶海勝則留下了懸念,他表示會把帶的物品在太空上展示給大家。

▲圖片來源見水印

那麼航天員在太空有娛樂活動嗎?吳季說,航天員除了工作時間也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休息時間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筆記本上看電影或者做些別的事情。

那麼,爲什麼航天員要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吳季說:“因爲地面控制人員和航天員都需要休息。除了一些實驗需要晝夜來做,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按照正常作息來,地面測控服務支持的人員也可以按照正常作息。大家有一個正常的作息,更利於未來在空間站長時間停留,讓航天員保持與地面同樣的作息對他們健康也有好處。”

▲圖片來源見水印

航天員如何和地面聯繫?如何洗澡?

三顆同步軌道衛星幫助實時與地面聯繫

6月16日,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啓明介紹,航天員通過天地通信鏈路和視頻通話設備,可實現空間站與地面的雙向視頻通話和收發電子郵件。

吳季解釋,因爲目前中國有了三顆同步軌道衛星,空間站可以把信息首先傳給36000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然後由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回地面測控中心,實現了信息實時傳輸。

那麼航天員的一舉一動都需要被監測嗎?吳季表示,航天員有自己的隱私空間,每一個航天員有一個小休息室,他們有隱私的活動空間。對此,楊宇光也解釋到:“航天員有私密空間,他們在與家人通話的時候都是在私密空間,可以不讓別人聽見。”

在太空要呆三個月,那麼航天員在太空洗澡怎麼實現?楊宇光介紹說,1970年代美國空間實驗室在太空做過洗澡的試驗,但是不太成功,因爲是失重條件,效果不好。所以後來航天員基本都是擦澡。中國的空間站有一個噴頭的裝置,把水噴在身上用毛巾去擦。國際空間站基本也是用這種方式。

艙內景 圖片來源見水印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鍛鍊?

不鍛鍊後果嚴重,腰間橡皮筋跑步

在發佈會上,季啓明介紹天和核心艙的鍛鍊區配備有太空跑臺、太空自行車,用於航天員日常鍛鍊。

爲什麼珍貴的太空艙空間裡還開闢了專門的鍛鍊區?吳季介紹說,在失重條件下,骨質疏鬆很厲害,大概幾月時間骨質就會變得很脆弱,回到地球上也難以恢復,所以爲了讓航天員在長期停留太空的時候,不至於骨質疏鬆發生鈣的流失,要讓他們進行力量訓練。

楊宇光表示,重力是維持人體骨骼肌肉形態的必要條件,沒有重力以後肌肉就會萎縮,骨量也會減少,鈣會流失,所以必須進行鍛鍊。過去前蘇聯的禮炮號飛船,航天員在太空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回來也沒有特別注意,後來航天員的生活能力非常困難。從和平號空間站以後,航天員的這種鍛鍊開始加強。這也是人類逐漸積累下來的經驗。後來,健身功能成爲空間站長期生活的標配。

在失重的太空下,航天員是怎麼鍛鍊的?吳季解釋:“在太空的運動不同於地面,航天員在跑步臺上需要在腰間繫一個橡皮筋拴在跑臺上,不至於飄起來,讓他們的力量得到訓練。”而自行車訓練,通過增加車輪的阻力,達到鍛鍊效果。

身體健康之外,航天員在太空是否還面臨心理健康問題?對此,吳季表示,因爲目前,通訊手段已經非常發達,航天員可以通過視頻與親人通話,甚至可以每天通話,應該說不存在很孤獨,很困難的情況。但太空生活給航天員的心理素質提出了要求,比如說協作精神,隊員們不能相互鬧彆扭,性格不能太孤僻。

“在選拔航天員的時候也考慮這些情況,他們的選拔是按照乘組來,一個乘組在地面上就經常在一起呆着。他們之間很協調,相互補臺,相互支援,有明確分工,他們也習慣於這種分工。所以當一個航天員出現了問題,不是換掉其中的某一人,而是換下整個乘組。這次公佈的航天員名單,就有一個備份乘組。”

▲艙內景 圖片來源見水印

未來科學家普通人也能進太空嗎?

協作精神比身體素質更重要

航天員太空生活怎麼過?怎麼鍛鍊怎麼洗澡?航天專家揭秘太空生活(來源:original)

在去年兩會上,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接受採訪時表示,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是爲了空間站執行任務。“將科學家送入太空,讓他們利用專業知識來操作先進的實驗設備,根據需要調整和完善方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衆所周知,航天員對身體素質有着苛刻的要求。把科學家和普通人送入太空,也需要他們有非常好的身體素質嗎?對此,吳季表示,因爲航天員要執行任務,需要操作、維修,處理緊急情況,就像司機駕駛員一樣。而其他人就像乘客,他們是去做其他的任務或者去旅遊觀光,他們不需要承擔特別的任務。空間站出現緊急情況需要指令長和航天員處理,所以對他們的身體素質有着不同的要求。

“雖然從起飛到着陸的過程對普通人沒有特別複雜的生理要求,但是對他們的心理還是有要求的。”吳季解釋說,大家需要有協作精神,因爲飛船上空間很狹小,大家需要友好相處,共同協作。”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能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因爲到微重力環境,心臟要適應新環境。

中國空間站開始建設,三位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圓夢太空又邁出了關鍵一步。那麼中國人的太空旅行還會遠嗎?

今年,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的吳季出版了一本名爲《太空旅遊》的科普著作。他介紹說,美國的太空旅遊已經開始,中國的太空旅遊技術上問題不大,關鍵是成本。因爲中國的航天計劃要實現任務的大目標,目前的目標還不是太空旅遊,不是降低成本。要實現太空旅遊未來需要把成本降低到人們買得起的水平。然後逐漸形成一個生態,一個市場。目前中國的商業載人飛船還沒有出來,還有一段距離。

最極致的地球之美,是在月球上欣賞地球完全被太陽照亮的時刻。而在吳季出版《太空旅遊》時,他曾表示,人類在太空移民之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太空旅遊。只有大量太空旅遊者不斷來往於地球和太空旅遊目的地之間,比如往返於近地軌道太空旅館或月球旅店之後,太空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纔有太空移民的技術基礎和實際意義。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編輯 陳怡西

相關報道:揭秘!航天員的“太空廚房”和“太空醫院”長啥樣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中國航天員隨之飛向太空。在太空,如何保障日常的吃喝拉撒及身心健康,航天員的“太空廚房”和“太空醫院”又長什麼樣?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相關研製專家。

在太空,航天員吃得好不好、能否享用到美味的家鄉飯菜,對3個月的神舟十二號太空生活來說十分重要。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紅峰公司副主任設計師唐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太空廚房”中的食品加熱裝置,安裝在飛船內,可定量對航天員的航天食品和飲料進行加熱,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均可控制。

這個食品加熱裝置,是一個白色方盒,內有三層加熱空間,輕輕按下電源開關,只需耐心等待一會兒,航天員便可在太空中享受到熱乎乎的飯菜。

唐輝說,從這裡出鍋的米飯、香噴噴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可以讓遠在太空的航天員享受“家”的味道。當然,如果想變一變口味、吃頓西餐,“太空廚房”也是手到擒來。航天員選擇手動加熱,就可以自行選擇加熱時間。

根據設計,“太空廚房”——食品加熱器的鎖緊裝置採用機械裝置,航天員將要吃的飯菜裝進去後,可以輕巧自如地掀開“鍋蓋”。這個裝置的抗震動、抗衝擊力極強,可以在飛船裡保證航天員能穩穩地吃上熱好的飯菜。

在每一次航天員的出征儀式上,佩戴在航天員大腿外側的兩個銀灰色設備都格外顯眼。6月17日,聶海勝3人在出徵時也不例外。他們大腿外側穿戴的生理信號測試盒、心電記錄裝置,就是航天科工專門爲航天員“太空醫院”配備的產品。

唐輝告訴記者,在太空,想知道航天員的心跳、體溫,可以由“太空醫院”來測量;航天員一旦肌肉疲勞,也可以由“太空醫院”來按摩;至於航天員的心理狀況,“太空醫院”還會把相關指標發送到地面,由專家適時進行心理干預。

據他介紹,生理信號測試盒,用於航天員的心電、呼吸、體溫等信號的全程檢測、調理、放大和下傳;心電記錄裝置,用於心電信號的實時記錄。

現在,電視里正在反覆播放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位航天員出征時的鏡頭,唐輝既興奮又緊張——他親手設計的“太空醫院”,成爲第一個瞭解這3位航天員身心健康狀況的“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