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發現臨夏巨犀

臨夏巨犀在漸新世晚期的生態復原圖。陳瑜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6月18日電(記者齊芳)於2100萬年前滅絕的巨犀是地球歷史上生存過的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它的重量是4頭成年非洲象的體重總和頭部伸長能高達7米。這個像長頸鹿一樣取食樹冠葉片的龐然大物主要生活在亞洲,特別是今天的中國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坦一帶。但生物學家們也在青藏高原西南緣發現了一個屬種“布格蒂巨犀”,大家一直搞不清楚它的起源和進化――巨犀是如何穿越青藏高原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領導的中美合作團隊,在青藏高原東北甘肅臨夏盆地漸新世晚期265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具長度超過1米,並帶有下頜骨的完整頭骨。它被認爲是一個巨犀新種――臨夏巨犀,或將解決古生物學家們的疑問。這一發現發表在北京時間17日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上。

鄧濤介紹,巨犀有6個不同的屬,其中,巨犀屬是分佈範圍最廣的巨犀,從東亞遠至東歐。臨夏巨犀也屬於巨犀屬。與臨夏巨犀伴生的動物羣指示,中國西北地區在當時具有廣泛的開闊疏林地帶。而臨夏巨犀比巨犀屬的其他種更進步,其體型更大,更深的鼻切跡指示它有一個發達的軟鼻,更高大的枕髁顯示出對長頸之上更大頭骨的強力支撐。

鄧濤等人在增加大量頭骨、牙齒和頭後骨骼性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系統發育分析,解決了分隔於青藏高原南北兩側的不同巨犀間的起源和演化關係――得到的最簡約進化樹顯示巨犀屬與始新世晚期的鹹海巨犀的關係比與準噶爾巨犀和吐魯番巨犀的關係更近,後兩個漸新世晚期的屬形成一個支系。在巨犀屬支系中,新的系統發育分析指明從蒙古高原葛氏巨犀經由蘭州盆地的黃河巨犀、哈薩克斯坦的亞洲巨犀、巴基斯坦的布格蒂巨犀,最終到新疆美麗巨犀和甘肅的臨夏巨犀的逐步進化序列

鄧濤進一步解釋,在始新世,亞洲與歐洲是分隔的,因爲中東西伯利亞西部仍然被海水佔據。“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凹陷向東延伸到阿爾金山脈,分佈有從始新世期到中新世早期的海相沉積,指示這個地區存在東西向延伸的海域。因此,南亞與哈薩克斯坦被海域分隔,阻擋了巨犀在這個方向上的遷徙和演化。”

在漸新世,巨犀從蒙古高原到南亞的擴散將沿着特提斯洋的東岸,通過西藏腹地的一些低海拔谷地進行。鄧濤說:“這一路線得到其他證據的支持,在青藏高原中部漸新世地層中發現的魚類植物化石都顯現出熱帶的特點,指示不超過2000米的海拔高度。巨犀在漸新世早期從今天青藏高原北側的蒙古高原經中國西北地區擴散到南亞,巴基斯坦巨犀的後代又在漸新世晚期返回甘肅和新疆,由此證明青藏地區尚未上升成今天的高原,沒有足夠的高度阻礙像巨犀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