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夏日研學進行時,五名“準大學生”在博物館實驗室考古發現了什麼?
7月4日上午,南漢二陵博物館的考古實驗室迎來了幾位特別的“工作人員”,他們是今年剛剛參加完高考的五名“準大學生”。在專業考古工作者的帶領下,五名學生將參與到廣州南沙鹿頸遺址的實驗室考古工作中,由此開啓一次有趣又有料的人生考古初體驗。
本次研學活動圍繞南沙鹿頸遺址一座3500多年前的墓葬展開。在考古實驗室裡,當好奇心滿滿的學生與三千多年前的廣州先民墓葬“相遇”,他們又會在這裡發現什麼“寶貝”——
從殷墟講起:什麼是實驗室考古?
上午九點半,五名學生準時抵達南漢二陵博物館報到。除了兩名同學來自廣州本地外,其他三名分別從深圳、佛山趕來。
此次研學活動又分爲理論和實操兩個環節。在博物館的公衆考古活動中心,研學導師、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黃碧雄首先給五名學生介紹了“考古是什麼”“考古發掘怎麼做”“我們爲什麼要做實驗室考古”等內容。
其間,黃碧雄向幾名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自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以來,考古發掘工作一般都在室外進行,但有一些考古發掘卻是在室內,這是爲什麼呢?他以著名的殷墟考古引入,給大家講解了實驗室考古的必要性。
原來甲骨文的一次重大考古發現就與實驗室考古有關。193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龜甲數量巨大的編號爲YH127坑的甲骨坑。
“因爲當時是夏天,天氣非常炎熱,甲骨坑的空間有限,只能容納兩三個人同時工作。爲了保護文物安全,當時的發掘人員就想了一個辦法,把整個坑打包,運到室內再進行慢慢清理。”黃碧雄講道,正是採用了整體打包的方法,纔有了YH127坑一萬多片刻辭甲骨的精細整理。此次考古成果對中國甲骨文研究至關重要。
黃碧雄介紹,實驗室考古,顧名思義是將文物遺存放進實驗室而進行的考古發掘。“當在田野考古發掘現場遇到不容易清理和易損壞的遺蹟和遺物,就應該採用實驗室考古的方式,將遺存及周邊土體一起套箱提取,通過異地遷移至室內進行發掘清理和研究。”此次研學活動就是一次典型的實驗室考古。
研學任務:科學提取陶器碎片等遺物
有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儲備,五名學生滿懷期待地跟隨黃碧雄前往實驗室。在實驗室裡,只見南沙鹿頸遺址一號墓被嵌在一個大型長方體木箱內,箱子四周用木板和鐵板固定,開口朝上。仔細觀察土層表面,還能看出人類骨骸埋藏過的清晰的痕跡。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強祿曾負責南沙鹿頸遺址的發掘工作,他介紹,該遺址自2001年底開始發掘,是距今約4500~3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時期先秦遺址。其中,南沙鹿頸遺址一號墓應爲遺址早期遺存中最晚的一個遺蹟單位,距今3500多年,是廣州首次考古發現三千年以前的人類墓穴。
在這處墓葬中,還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架。“後來,人類學家根據該人體骨架,成功復原了他的頭像,並命名爲廣州‘南沙人’。這也是迄今爲止確定的廣州人最早、最完整的頭像。”張強祿說。
爲了保證“南沙人”骨骸信息的完整性,考古工作者採用套箱提取的方式把墓葬及周邊堆積一起打包,然後運回了文物庫房。記者看到,在“南沙人”骨骸提取後的土層裡,還散佈着一些陶器碎片等遺物,它們極有可能與墓主人密切相關。
“這些原生堆積需要作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今天你們的任務就是按照地層的早晚關係,從上到下去清理這座墓葬,並將這些陶器碎片等科學提取出來。”在張強祿講解完基本的操作規範時,五名學生已經躍躍欲試。
南沙鹿頸遺址實驗室考古研學活動陸續有來
穿上統一的工作服,選擇合適的發掘工具,五名學生圍站在木箱四周,各自開始一處可見物的發掘。然而,由於這座墓葬已經被存放在庫房多年,土壤中的水分早已蒸發殆盡,土質也變得十分堅硬。這讓學生們一開始的發掘並不順利。
在黃碧雄的指導下,他們將手中的竹籤換成了手鏟、刮鏟等更爲堅硬的工具,並用水壺不斷朝發掘處噴水潤溼。由此,他們的發掘也漸入佳境。
碎骨、陶片、貝類……一件件遺物經由五名學生之手成功發掘出土。緊接着,他們又用專業相機爲出土物拍照,在標籤紙上填好出土物的各類信息,然後將其與出土物一起裝袋。這樣每件出土物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觀察、發掘、清理、拍照、記錄、提取……遵照嚴格的考古發掘流程,五名學生忙得不亦樂乎。
來自深圳科學高中的奚業朋告訴記者,日常生活裡他很喜歡逛博物館,因此對考古和歷史有了興趣,當天一早他就從深圳坐高鐵前來參加這次活動。
“獲得走進考古現場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所以特別想來體驗一下。在中山大學2024年自主招生中,我報考了歷史學專業,現在還在等待結果中。參加這次活動也是藉機來感受博物館的工作氛圍。”奚業朋說。
研學導師黃碧雄一邊仔細觀察學生們操作是否規範,一邊爲學生們答疑解惑。他告訴記者,由於南沙鹿頸遺址一號墓土層堆積較厚,此次考古發掘只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該系列實驗室考古研學活動還將繼續推出。“歡迎感興趣的觀衆朋友留意‘廣州考古南漢二陵博物館’微信公衆號的推送,期待與大家在博物館見面!”
廣東暑期將推出204項教育研學活動
羊城晚報記者瞭解到,這個暑假,類似的博物館研學活動在廣東還有很多。日前,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佛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協辦的“請到廣東過暑假——2024粵博假期·夏日知旅”系列推介活動啓動儀式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舉行。
啓動儀式現場發佈了廣東暑假期間博物館優秀展覽和活動。今年暑期,全省博物館將推出204項教育研學活動和927場展覽。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表示,學生是博物館參觀人羣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博物館重點關注和着力的對象。2023年,全省387家博物館全年接待觀衆7955.47萬人次中,未成年觀衆有1798.5萬人次,約佔觀衆總數的20%。全年開展線下社會教育活動2.87萬場次,有3092.03萬人次參與,其中大部分是學生。
對此,廣東省將圍繞“博物館之夜”“品讀博物館”“玩轉博物館”等主題開展系列精品展覽推介活動,並組織青少年參與博物館系列教育研學活動。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秘書長王芳同時介紹,今年7月,廣東省還將舉辦博物館研學培訓,邀請全國文博和教育界專家共議博物館研學的創新路徑,激發廣東博物館研學活動的活力。
文、圖 記者 文藝 通訊員 粵文旅宣 (除署名外)